当前位置: 减弱器 >> 减弱器前景 >> 浙大导师分享疫情下的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研
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这是一个与每个人都密切相关的主题,世界正处在大变革的洪流当中,任何一个企业都是洪流中的一分子,如何掌握技巧来把握大势是非常重要的。
回温9月14-18日期间在宁波市举办的青岛市人才工作者培训班,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黄先海导师在14日带来的开班第一课——《疫情冲击下的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人才战略选择》绝对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课堂之一。
黄先海——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博导,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浙江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
黄教授围绕全球疫情冲击下的世界经济走势、疫情冲击下的中国经济走势、宏观层面的六大战略应对、微观企业层面的三大战略应对、人才战略选择等五大方面,进行了个人经验分享,启发参训人才工作者要科学研判、准确把握当前经济形势。
一、
世界正处在百年未遇的“全球大流行病”的漩涡中无法脱身,新冠疫情会不会招致全球性经济大危机?黄教授首先聊了聊疫情下的国内外经济形势。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6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预测全球经济今年增长率为-4.9%,其中,发达经济体下降8%,发展中经济体下降3%,这将是二战以来程度最深的经济衰退。预测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5.4%,发达经济体增长4.8%,发展中经济体增长5.9%。
新冠疫情给全球经济带来的重创不是一点半点。往细了看,一是全球劳动力市场受到严重冲击,尤其是今年第二季度全球增加失业人口3亿。二是全球贸易将萎缩13%左右。三是全球直接投资(FDI)将下降40%。
需要注意的是,当遇到经济衰退,老百姓往往会想到物价要涨了。而这一次,通货膨胀率将不会像想象中那么高,这是因为虽然货币的发行力度加大了,但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是大大减弱的。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也起到了综合作用。
总结下来,新冠疫情后的全球经济陷入深度衰退,但未到大萧条、大危机的状态。另外,全球贸易规则在加速演变,美国意在重塑一套“去中国化”的自由贸易体系的布局正在加快。从产业层面来看,国际分工模式将发生巨大变化,从效率导向转向公平或利得导向,全球产业链面临重构。
何谓“毒丸条款”?年7月1日,“美-墨-加协定”(USMCA)正式生效,取代已实施20多年之久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该协定中存在数条“毒丸条款”,为针对协定缔约方与“非市场经济国家”展开自由贸易谈判,设置了一系列限制。美国绕开WTO规则,意在全球组建“统一阵线”孤立中国。
尽管新冠肺炎让世界经济惨淡得一发不可收拾,但中国却是个例外——中国可能成为今年全球唯一一个GDP逆势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中国上半年GDP为45万亿元,同比下降1.6%。其中,一季度下降6.8%,二季度即由负转正,增长3.2%。从产业层面看,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0.9%;第二产业增加值下降1.9%;第三产业增加值下降1.6%。“三驾马车”中消费受影响最大,同比下降11.4%;投资同比下降3.1%,制造业投资下降幅度最大,为11.7%;出口同比下降3.0%。
中国全年GDP预估在3%左右。
二、
课上,黄教授重点剖析了宏观(政府)层面上的六大应对战略。
面对猝不及防的经济重创,中央及省市县政府首先要致力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国家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具有中长期战略意义,由以往的以外带内到以内带外的转变至关重要。
这就需要加固“自给自足”的市场结构,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消费的圆滑过渡,稳固“世界工厂”之位,并努力成为“世界市场”。需要大力度驱动内需市场、大力度整合大国大市场、大力度重构国内产业链。
说到建设产业链的两大关键,黄教授娓娓道来:一是要聚焦关键产业领域,主动构建全球新一代产业链“链主”,提升国内外双循环的全局统筹能力。比如浙江省就想把杭州海康威视打造成国内数字安保领域的链主。二是要协同突破技术链关键薄弱环节,打造技术链的创新“策源地”,提升国内外双循环安全可控发展能力。
原创永远是条对的路,华为就是个好例子。华为注重原创,它的研发人员超过多人,专业能力相当的强,就是有这样的技术支撑才使华为不被轻易打倒。华为培养了大量的科学家,其中至少有多个数学家、多个物理学家、多个化学家,还有多位专门在基础研究的专家,再有6万多名工程师,构建这么一个研发系统,才让华为紧抓时代进步的脚步,抢占创新的制高点。
随后,黄教授讲解了政府层面的其他有力举措,分别是:实施更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加大第一推动力的力度;实施稳健而灵活的货币政策,有效缓解融资难融资贵;有效扩大消费,最大程度激发国内市场潜能;以“新基建”(5G、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产业”(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新材料等)为抓手,挖掘强大新动能;以及切实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
三、
讲到人才战略选择,黄教授表示:首先,我们一定要把握中美博弈的契机,打造海外英才集聚地。现在对引进人才,可以说是难得的好机会。
比如说大学教授。放在以往,政策比较宽松,华人教授在美国大学里授课的那几个月领美国工资,美国大学放假了,他就可以来中国辅导,同样可以领到中国工资。而现在中美关系紧张,对华人科学家的打压力度也跟着上去了。倘若你在美国拿了一份基金,在中国也拿了一份基金,二者间又有些交叉,人家马上就可能把事放大了来说。在这样一个人人自危的情形下,以往的“两边培养”走不通了,有些科学家就会选择从美国全身而退。
黄教授提到的第二点,是要形成“产业发展——人才集聚”的一个良性循环机制。对于高端人才,往往比钱更重要的,是一个有助于事业发展的空间。最优秀的人才流向哪个区域,哪个区域就繁荣,最优秀的人才流向哪个产业,哪个产业就发展,这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规律。
黄教授表示:浙大每年在美国招聘,感同身受的是,那边无论教授还是博士毕业生,最看重的一定是在你的大学里他的发展空间有多大,是否有优质的环境能助力他成为一个大的经济学家。如果说一个大学的武器是科研创新,那么一个地方的武器就是一个好的产业。有了扎实的产业基础,才有能力为人才提供实打实的产业空间和平台,才有底气去引人。否则,空落落一片,谁会来呢?
就像阿里巴巴,再好的大学里,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来工作的,至多一到两个,而阿里巴巴达摩院却一下子能吸引六七个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就是因为大家认为那是最好的数字经济平台。
所谓良性循环,就是人才的不断流入带来产业加速成长,反之,若不幸遇上恶性循环,则人才会不断流出导致产业持续衰退。
此外,人才引进的另一个关键在于突破人才引进的瓶颈和障碍,黄教授结合自身经历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本文内容摘自课堂录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