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弱器

中医病机学说内生五气邪病机

发布时间:2022/6/9 10:29:46   
北京正规酒渣鼻医院 http://m.39.net/pf/a_8733705.html
本文参考人卫出版社《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总结整理而成。      内寒(寒从中生)内寒,是脏腑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弱而致虚寒内生或寒邪偏盛所致的病理变化。因寒自内生,故又称寒从中生、里寒。内寒的病机特点为阳虚或阴盛,其病变性质为寒,有虚实之分。内寒的形成,多因阳气亏虚,阴寒内盛,机体失于温煦而成。内寒五脏皆有,但多责之于心、肺、脾、肾,且与脾肾关系密切。心主血脉,其性属火,肺为气之宗,心肺气虚,胸阳不展,宗气不行,脏腑失温,内寒渐生。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阳能达于肌肉四肢,肾阳为人身阳气之根,能温煦全身脏腑组织。故脾肾阳气虚衰,则温煦失职,最易表现虚寒之象,而尤以肾阳虚衰为关键。所谓“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脾肾阳虚常用的方子有附子理中丸、桂附理中丸、四神丸或金匮肾气丸、十补丸(桂附地黄丸加鹿茸、五味子)。内寒的病理变化气主煦之,阳虚则阴盛,机体阳气不足,阴寒内盛,失于温煦机体的作用,使脏腑组织表现为病理性功能减退。以冷(畏寒、肢冷)白(面、舌色白)稀(分泌物和排泄物质地清稀,如痰液稀白,大便稀薄)润(舌润、口不渴)静(精神状态安静、喜卧)为其临床特点,其中以“冷”为最基本的特征。阳气虚衰,寒从中生的病理变化,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温煦失职,虚寒内生,呈现面色苍白,形寒肢冷等阳热不足之象;或因寒性凝滞,其性收引,使筋脉收缩,血行迟滞,而现筋脉拘挛,肢节痹痛等。二是阳气不足,气化功能减退或失司,水液不得温化,从而导致阴寒性病理产物的积聚或停滞。寒者水之气,“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如水湿痰饮之类,以致尿、痰、涕、涎等排泄物澄澈清冷,或泄泻,或水肿等。此外,不同脏腑的内寒病变,其临床表现也各不相同。如心阳虚则心胸憋闷或绞痛,面青唇紫等;可以用附子剂及枳实薤白桂枝汤、瓜蒌薤白白酒汤等。脾阳虚则便溏泄泻;脾阳虚可以服用理中丸,附子理中丸,附子理中丸服到腹部微微发热,效果才好。脾肾阳虚的泄泻则可以选择附子理中丸或四神丸。肾阳虚则腰膝冷痛,下利清谷,小便清长,男子阳痿,女子宫寒不孕等。肾阳虚可以选择金匮肾气丸,右归丸,十补丸。内寒与外寒的关系外寒,指机体外感六淫之寒邪。外寒伤人,首先伤及浅表肌腠,亦可直中于里,伤及脏腑,因此,其发病常有伤寒和中寒之别。寒邪伤于肌表,郁遏卫阳,称为“伤寒”;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则为“中寒”。外寒侵犯人体,虽然有表里内外,脏腑经络之异,但其病变均以寒胜为主。内寒,是指机体阳虚阴盛,寒从中生,是机体阳气不足,功能衰退的病理反应,必有虚象,故与外感寒邪或恣食生冷所引起的寒证不同。其区别是“内寒”的临床特点主要是虚而有寒,以虚为主;“外寒”的临床特点则主要是以寒为主,且多与风、湿等邪相兼,或许亦可因寒邪伤阳而兼虚象,但仍以寒为主。另外,阳虚内寒病机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有时还会出现真寒假热的病理表现,如面色反见潮红,但头汗出、脉虚大或沉微等。这是病变本质与临床表现不一致的反常现象,主要是由于元阳衰微,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孤阳浮越所致,故见外热之假象。内寒与外寒,两者之间又有所联系,主要是寒邪侵犯人体,必然会损伤机体阳气,最终导致阳虚;而阳气素虚之体,则又因抗御外邪的能力低下,易于外感风寒而致病,或外寒易于直中脏腑,引起内寒而发病。外寒的方剂比较多,常用的有麻黄汤、九味羌活汤、小青龙汤等。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523.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