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减弱器 >> 减弱器介绍 >> 一战风云录,天空中的搏杀,战斗机的进化史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当时德国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无法支撑长期的战争,只能寄希望于速战速决。为此德国制定了作战计划,六周打败法国,再用3到4个月时间消灭俄国,快速结束这场战争。
作战计划开局顺利,德军势如破竹,连连告捷,但是很快新武器的出现改变了整个局面。
一战初期,交战双方常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发生遭遇战,胜负平均起。双方指挥官都迫切需要提前得知对方的作战行动,以准备应对之策才能出奇制胜。而传统的骑兵侦察已无法满足快速攻防转换的节奏,于是新的侦查工具飞机成为不二之选。
年,莱特兄弟发明了第一架飞机飞上蓝天之后,这个技术很快就被军人发现了。许多军事专家就认为这个东西可以作为军事上的武器来使用。这时距离飞机诞生刚过去11年,飞机的性能和技术还很粗陋。
一战初时欧洲各国参战的陆军和海军有数百万,而飞行员只有数百人,使用飞机进入敌后方侦查是一种很好的侦查手段。
年9月3日,法国的侦察机发现正在全力朝马恩河推进的德国两个集团军之间出现了防线缺口。协约国指挥官根据这条情报,立即调动部队向这个缺口进攻,瓦解了德军的攻势。
于是德国快速结束战争的希望破灭了,双方开始了长达四年的对峙。协约国军队和德军在各自的战壕里想尽各种方法突破对方防线,期待早日打破僵局。
马恩河战役之后,各国都开始重视空中战场,侦察机和侦察技术得到迅速发展。最初为了执行侦察任务而设计的侦察机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军队为了飞行员能专注执行侦查任务,也禁止飞行员携带武器。
在防线坚固的阵地上空出现过这样一番有趣景象,交战双方飞机执行侦查任务,在空中相遇时,双方飞行员会很绅士的挥手致意,然后默契的遵循右拐弯交通规则,各自向己方的右前方拐弯,从而完成一次脱离。陆地上正在殊死搏斗,天空却和谐有序,陆地和天空成为截然不同的两派景象。
但是好景不长,协约国、同盟国相互派飞机侦察对方的防线,难免就会出现空中遭遇,遭遇以后因为飞行员随身携带手枪,就开始拿手枪射击。后来发展到带着机枪上飞机,这就是最早的空战。
机械师们开始想办法把机枪安装在飞机上,飞行员们的实战经验是在空中击杀敌机,最有效的方式是向正前方射击。但是飞机机头高速旋转的螺旋桨成了射击的大障碍。向前发射的子弹要么被飞速转动的螺旋桨反弹回射中飞行员,要么子弹打碎桨叶飞机坠毁,让机枪能够穿过螺旋桨向前射击的尝试始终没人成功。
天空中的第一次战斗
年4月1日,一架法国莫兰·索尼尔飞机从敦刻尔克基地起飞后遇见一架德国侦察机,德国飞行员不以为意。根据经验,这样一架没有武装的法国飞机不足为惧。结果法国飞机从机头开火射击,德国飞行员中弹身亡,飞机当场坠毁而盘旋在空中的法国飞机自信满满,得胜而归。
操纵这架莫拉纳战机的是法国飞行员罗兰加洛斯。此刻加洛斯的飞机已经成功安装了可以向前发射子弹的机枪。他的解决方法是在每片螺旋桨叶片上安装一个钢制楔形偏导板。
这种偏导板大致能使四分之三的子弹穿越螺旋桨的缝隙射击,四分之一打到桨叶的子弹被弹开,而且不会对螺旋桨造成破坏。这套装置让法国飞机攻击力增强,加洛斯在半个月内击落4架德国飞机。
协约国开始有了空中优势,但这种优势只维持了18天,加洛斯就在一次执行任务时,发动机出故障,不得已迫降在了德军控制区成为俘虏,而他的重要发明就这样曝光了。
德国人捕获这架飞机,如获至宝。两天后为德国效力的荷兰飞机设计师安东尼福克突破了加洛斯的技术瓶颈,研制出射击同步协调器。
这种协调器可以确保机枪开火射击时,子弹从高速转动的螺旋桨叶片空隙间穿过,而当桨叶与枪管成为一条直线时,机枪会自动停止射击,桨叶一过又恢复射击。
空战时代的降临
年夏天,德国福克E单翼战斗机诞生,这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意义上的战斗机,它宣告了空战时代的来临。
福克E的设计效果显著,杀伤力前所未有。德国飞行员会径直飞向协约国战机发起攻击将其击落。德国飞行员驾驶福克E击落了一千多架协约国飞机,造成了空战史上著名的福克灾难。
最初的空中格斗没有规则,也没有章法。交战双方在空中遭遇后混战在一起,飞行员们凭着不怕死的勇气和操作技能进行一对一格斗。福特E虽有技术的威慑力,但是硬碰硬的打法代价太高。
德国飞行员开始为空战制定规则。第一个是马克思英麦曼,他是第一批驾驶福克战斗机的飞行员,英麦曼摸索出一套有效的攻击动作。先躲在云层中占据高度优势,待对手从一旁经过,就立刻朝敌机的尾部俯冲。然而一旦完成俯冲攻击,失去高度优势就会受到反击,所以英麦曼在完成第一次俯冲攻击后,将飞机急剧拉起,大角度向上爬升,重新达到有利高度后使机腹朝上倒转度,发起第二次俯冲攻击。
这套向上跃升,接半滚改平的机动动作被命名为英麦曼翻滚,它大大提升了攻击效率,很快在德国空军中推广。
另一位福克飞行员波尔克决定打破一对一的空中格斗模式,使用双机配合作战的编队战术。博尔克与英麦曼二人组成了空战史上第一个双机编队,他们制定了协同作战规则。
英麦曼作为长机负责助攻,波尔克作为僚机掩护长机。两人在空中时刻保持飞行在彼此的视线盲区,互相掩护。混战时左右摇摆飞机表示准备转弯,前后摇摆就是马上要俯冲或爬高。
双机编队的福克E彻底改变了游戏规则,也打破了势均力敌的战争局面。到年秋,福克E更新到第三代时,德国已完全占据空中优势。
领略到德国空军的强悍之后,协约国也开始发展编队战术,但是在编队战术方面德国保持着优势。
航空机群战术的出现
年2月,德国发动凡尔登战役,出人意料的集中大量飞机。40架战斗机、80架侦察机和5个轰炸机大队,一举遮蔽战场的天空。而当时法国只有两支飞行部队与之对抗,连起飞都变得困难。
战斗第一天德国就取得了制空权,一种新的编制——航空大队首次出现,航空兵的集结使用显示了极大的突袭威力,也让交战双方的指挥官都认识到制空权的真正意义。
法军立刻效仿德军,从各部队中抽调多架飞机,组成15支飞行队,双方展开了历史上第一场争夺制空权的战斗。而这些战斗机的唯一任务就是消灭对方。
到年夏天,协约国逐渐夺回了失去的天空,战场态势又趋于平衡。在这场战役中帮助协约国扳回局势的是两款全新推出的优秀战斗机。
法国纽波特17战斗机,它采用马力的气缸旋转空冷发动机,时速达公里,爬升至3千米高空只需11分钟。纽伯特也安装上射击协调器,螺旋桨后方设置了一挺7.7毫米机枪。
英国德哈维兰DH2是一种螺旋桨后置的推进式战斗机,它极为轻巧灵活,时速可达公里,五分钟内就能爬升到0米。左侧前部安装的一挺7.7毫米刘易斯机枪,共发子弹。
这两款新型战斗机都比福克E时速更块也更轻巧灵活,让协约国的飞行员信心倍增。在空中遭遇德国飞机时,不必再落荒而逃只需要发起攻击。
在福克E被纽波特和德哈维兰DH2持续打击之后,德军在双机编队的基础上开发出新的团队战术,那就是集中优秀飞行员建立专业化战斗机中队。
德军采纳了波尔克的建议,建立了以14架战斗机组成的狩猎中队和以6架飞机组成的大圆圈编队。实际作战时狩猎中队以双机、3机或5机编组,几个编组分工明确相互配合。
而大圆圈编队则是6架飞机始终保持一个圆圈状飞行,每一架飞机都负责保护前面一架飞机的尾部,而自己的尾部也受到后一架飞机的保护,这样形成一个不间断的圆圈。长机只要每次略增大飞行航线的半径,便可率领全队逐渐飞回己方战线一侧。
年9月17日,波尔克率领队员组成大圆圈编队首次参加空战,就击落6架英机,而自己队伍却无一损伤。
整个年9月,第二狩猎中队共击落了25架飞机。一直自信满满作战勇猛的协约国飞行员从此又变得小心翼翼。因为他们面对的不仅是严密的军队,还有与狩猎中队一同登场的全新装备——德国信天翁战斗机。对协约国飞行员来说,一种远比福克单翼机更加可怕的威胁来临了。
信天翁的产生是从仿制纽波特开始的。德国设计师吸纳了纽波特飞机轻巧灵活的优势,还为新飞机安装了马力的梅赛德斯D3发动机,时速超过公里。更强大的动力使得飞机上能安装2挺7.92毫米的机枪,两挺机枪能同步射击,各备有发子弹。也就是说信天翁不仅拥有了从前不曾具备的灵巧机动性,火力更要远高于协约国。
信天翁的初次登场就在波尔克的中队一战成名,但是波尔克的飞行员生涯却在不久后走向终结。
年10月28日,波尔克在一场空战中与自己的僚机相撞,坠地身亡。波尔克的离去是德国空军的巨大损失,但他也留下了改变空战的重要战术守则——波尔克战术守则,又称空战8守则。
惨烈的空中搏杀
一战后期战场几乎全部转向空中,士兵们躺在战壕里,像看舞剧那样观看着一场又一场大规模的集群对战。
一天,英国皇家飞行队第45中队驾驶6架飞机前往德军防区执行照相侦查任务,在深入德军上空时遇到了德国机群,德国机群组成四个双机编队,在英国飞机左前、右前、左后、右后的高处站位将他们团团围住。这时一颗红色信号弹腾空而起,这是德国带队长机发出的攻击信号,一场凌厉凶猛又井然有序的攻击开始了。
第一个德国编队从英国机群的左后方进入向下俯冲到达目标机位后下方,再进行小迎角上升攻击。当英国飞行员注意力转到左下侧时,德国飞机第二个编队立刻从右上方俯冲下去。前两个编队攻击刚刚结束,第三个编队便从左前上方开始攻击,第四个编队从右前方进行水平攻击。
英国机群阵脚大乱,带队长机下令解散编队仓促迎战,但在德国机群严密默契的作战网中已经逃不过败局。
德军在飞机和战术两个方面都占据了绝对优势,德军地面部队抓住机会,重新构建起更坚固的全方位防御系统。
年底,索姆河战役结束时,协约国飞机损失越来越大。英国皇家飞行队的飞行生命周期只有四周。
年春,德军空中力量依然维持着技术和战术上的优势,但是接下来胜负天平开始不可逆转的向协约国倾斜。
年春,德国空军已经成为西线天空统治者。法军总司令尼韦尔提出空战的胜利必须先于陆战的胜利,因为空战是陆战的一部分,在敌人的领土上发现并摧毁他们至关重要。
于是,法国在年4月向德国发起了这一年的第一场大攻势。为了配合尼维尔的地面进攻计划,英国航空部队几乎投入全部力量,派出25个中队和架飞机与德国展开空中搏杀,争夺空中优势。
这场大规模攻势,无论是地面还是天空均以协约国的惨败告终,而空中作战的英国更遭到前所未有的重创。短短一个月,皇家飞行队就损失了架飞机,名机组成员阵亡,这是英国空中力量在整个一战期间损失最大的一次,协约国称之为“血腥四月”。
在这个“血腥四月”中,一架红色战机率领的第11狩猎中队成为协约国空军的噩梦。在德军击落的架英国飞机中,有89架是第11中队的战果,而其中21架由那架红色战机击落驾驶。他就是德国新一代王牌飞行员里希特霍芬。
后来他以80胜成为一战王牌飞行员之首,因为习惯将自己的战斗机涂成鲜艳的红色,所以出身德国贵族的里希特霍芬男爵也被人称为红男爵,法国人则称之为红色魔鬼。
轰炸时代的来临
此时的天空战场同地面战场一样发展成消耗战。双方努力研发新机型的同时也不断寻找飞机的新用途。于是双方指挥官们开始制定战略轰炸计划,让飞机远离前线驶向敌人的大后方。
年,德国推出一战期间著名的戈塔重型轰炸机。戈塔轰炸机装备有两台马力的发动机,航程公里,载弹量达到公斤,时速却不低于轻便的战斗机。德国为戈塔轰炸机组建了第三轰炸机联队,联队包含六个中队、36架飞机,还有50架备用机。
年5月25日,第三联队的23架戈塔轰炸机编成两队飞向伦敦上空。这群白色飞机如入无人之境,地面上的伦敦市民还以为是一场飞行表演。这时飞机接连投下四吨炸弹,学校、楼房、火车站都遭到损毁,炸死人,炸伤人。
负责伦敦轰炸的德国指挥官鲁道夫克莱恩期望给英国人造成恐慌,继而逼迫英国退出战争。但事实却正好相反,英国民众心中燃起巨大怒火,尤其是当德军的炸弹击中一家幼儿园以后,人们要求报复的呼声日益高涨。英国从前线调回50万人和大量飞机、火炮以及弹药,建立起全面的反空袭防御系统。
年九月,德国被迫停止昼间轰炸,开始进行夜间轰炸。尽管如此,德国的损失还是在继续增加。六十架戈塔式轰炸机被损毁,名飞行员死亡,88人失踪。
当时因为德国的夜视设备很差,飞行员就在头上绑了一个手电筒。夜间轰炸时打开手电筒,飞机低飞看到地面目标投下炸弹,这就是最早期的夜间轰炸。
与此同时,英国成立了第41联队,装备了最新的DH4轰炸机,展开了对德国本土的报复性轰炸。
年10月17日,第41联队出动11架轰炸机轰炸了德国萨尔布吕肯的一个轴承厂,四天后出动12架飞机轰炸德国柏巴赫法尔肯堡和萨尔布里肯地区的铁路和工程。年冬,受季节影响,能见度太低,轰炸效果大大减弱。
协约国的胜利
而此时德国的人力、物力资源逐渐枯竭,德军在前线处境陷入困难,于是德国将第三轰炸机联队调往前线,对英国的空袭减少,空中力量又全部转入前线作战。为了支援地面作战,争夺制空权的斗争变得愈发激烈。
“血腥四月”的痛苦刺激着协约国想尽办法提高空战能力。最新研发的英国SE5A索普维斯骆驼、法国斯帕德13等几款一战期间战斗力最强的战斗机接二连三被送上战场,协约国空中力量从数量和质量上迅速追赶上来,德国的空中霸主地位受到极大威胁,胜负天平开始向协约国倾斜。
随着新装备的升级,空战规模日益扩大,飞行中队这种基本的编制已不能满足激烈战况。德国开始组建更大的专业战斗机连队。
第一个编成的是由里希特霍芬率领的第一战斗机联队,连队中包含四个狩猎中队,战斗机合起来多达60架涂装五颜六色的列队飞行在空中十分醒目,令这个联队在协约国军队中获得了一个别称“飞行马戏团”。
“飞行马戏团”依靠灵活部署来夺取局部空中优势,同时为前线部队提供弹药、油料的补给。在红男爵带领下飞行马戏团势如破竹,逐渐缩小着局部地区的力量对比差距。尽管如此,协约国的空中力量还是带着数量上的绝对优势进入年。
年初,德军可用于一线作战的飞机只有4架左右,而协约国至少有5架。机组人员的数量差距就更为悬殊。年经法国培养的飞行员就从人增加到人。德国做不到这一点,他们就希望于重新获得技术上的优势来打破空中的微妙平衡。
年2月,德国航空队在柏林举行了一场新型战斗机竞赛,最终在23款参赛作品中选出了冠军机型。
福克d.VII这是一战中最后问世的战斗机之一,也是一战中性能最好的战斗机之一。它最大的优势是爬升力和速度,一般的飞机上升到高空需要30分钟,而福克d.VII只需要15分钟。这意味着一直到战争结束的时候,这款飞机能让德国飞行员始终占据高度优势。
除此之外,福克d.VII还有一个设计亮点,他可以依靠螺旋桨悬停在空中。当敌机在六千多米的高空时,福克d.VII可以以一个角度悬停在空中,然后从敌人的下方开火。而在这个过程中,对方根本看不到他。这是一战中其他飞机做不到的动作,福特d.VII的逼近会让协约国飞行员心生恐惧。
与此同时德国研制出了全金属外壳的容克对地攻击机。这种攻击机不仅采用全铝合金结构,驾驶舱周围还装有5厘米厚的钢板,在机腹架设机枪,携带手榴弹和手抛轻型炸弹。德军用这些攻击机组建了作战飞行小队,专门执行超低空对地攻击任务。
一战进行到末期,侦查、炮火定位、空中格斗、战略轰炸、近地强击作战,主力航空部队的不同职能在这一年已经清晰分明。而这些空中力量也进一步融入地面战斗,在一战末期形成了航空兵与步兵、炮兵、装甲部队等多兵种协同作战的战争模式。
年3月21日,德国发起了最后一次大进攻,被协约国军队称作春季攻势。德军集结了架飞机,形成比协约国多一倍的空中优势。依靠飞机的大量集中和多兵种协同作战,德军在地面兵力处于明显劣势的情况下取得局部胜利。
但是这种胜利很快消失,德国的飞机制造能力无法补充战场上的损失,后勤补给跟不上部队前进的速度,而协约国拥有充足的人力物资,随时补充消耗,德军的攻势失去了动力。到年3月底,协约国就重新取得了制空权,调动飞机和坦克协同作战。
在第二次索姆河战役中,德军损失了架作战飞机,空中部队每月损失14%的飞行员,其中包括许多资深的飞行队指挥官。德国头号王牌飞行员里希特霍芬在年4月21日被击落身亡,这对德国无疑是一个沉重打击。德国陆军元帅鲁登道夫说“他的死对于德国人士气影响,相当于十个师被歼灭”。
年7月15日,协约国越过马恩河开始反攻,在侦察机仔细识别了德军的主要防线之后投弹45吨,进行准确的目标轰炸。
为了支援地面部队作战,法国将架飞机分成三个集群飞行在不同高度作战。第一集群在2千米以上高空专门与德国战斗机搏斗。第二集群在1千米至2千米之间打击德国侦察机。而第三集群在1千米以下地空对付德国的对地攻击机,同时打击地面部队。
经过一番激战,德军丧失了空中力量,协约国迅速突破了德军防线。到年8月协约国发起最后进攻时,德国可用于作战的飞机数量只有协约国的三分之一。
在最后的几场战斗中,只有福克d.VII还能抵抗。在40公里战线上,德国仅有的架飞机阻挡了协约国架战斗机的攻击。虽然福克d.VII足够优秀和强大,但是他来的太晚,产量太少,已无法对战局产生实质影响。
年11月11日,交战双方达成停战协定,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而告终,持续了四年多的空战也就此落下帷幕。
这场大规模战争创造出了一个全新的形象,飞行员尤其是王牌战斗机飞行员他们是受人追捧的偶像。但是这些数字背后依然是一个残酷的事实,受限于当时技术水平,所有飞机都是露天驾驶舱,这对飞行员的体能本身就是一个巨大挑战。而机身表面的亚麻布蒙皮上涂抹的是非常易燃的航空涂料,遭受攻击后很容易起火。
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双方指挥官都不允许飞行员佩戴降落伞,他们认定这是懦夫的行为。只有在没有退路的情况下,飞行员才会拼尽全力作战。
不过大多飞行员都没能逃过机毁人亡的结局,即便王牌飞行员也不例外。有统计表明,一战西线战场新人飞行员的平均存活时间仅为11天到三周不等,所以各国的航空部队当时也被人称作自杀者俱乐部。
战后的发展
虽然第一次世界大战异常残酷,但是他在客观上促进了航空技术的发展,为此后的航空业提供了持续发展的动力。
从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到年结束,飞机从简陋的飞行器演变成了复杂的战争机器。从没有仪器、缺少防御的侦察机,演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战斗机。
战争期间,德国生产了40架作战飞机,英国生产50架,而法国多达近7万架。战争爆发初期,他们中拥有飞机最多的还不超过架,战争结束时这个数字增长了倍。单机载弹量从几十公斤增加到3吨。
一战结束时,9万人从事航空业,伴随着大量飞行员、空勤员、侦察兵、机枪手的复原,不再需要上战场的飞机也都被出售,从军用转为民用。
战败的德国被禁止建立空军和发展航空业。赚了大钱的福克公司把几百架飞机转移到故国荷兰又办起了航空公司。
而战胜国那些剩下的大型轰炸机,经过改造变成最早的客货运输机,开始搭载乘客或者运送货物,民航业就这样诞生了。
但是飞机对于战争而言,这远不是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空战舞台虽然落幕,但是更加精彩的空战大戏的剧目却已缓缓打开,并且在21年后的二战的天空重新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