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减弱器 >> 减弱器介绍 >> 单元测试阶段综合测试卷二参考答案
阶段综合测试卷二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噪声的减弱办法有三种,从减弱噪声的三种方法考虑来解决此题。
解析:禁止汽车鸣喇叭,防止了噪声的产生,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由课本可知,人们与分贝为单位来表示噪声强弱的等级。
答案:声源;分贝或db
点评:掌握课本基础知识,对于解决此题至关重要。
2.一般情况下,在固体中声速最大,液体中其次,气体中声速最小;同种介质中,声速和介质温度有关;声音既可以传递信息,又可以传递能量。
解析:工人师傅用一把螺丝刀探听电动机内部运转是否正常的做法,由于固体可以传递声音,所以通过听到的声音可以判断电动机内部运转是否正常;该现象说明了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答案:固体;信息
点评:知道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并能利用上述特点解决实际问题,同时知道声音即可传递信息,又可传递能量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解答此题从以下知识点入手:①气体液化有两种方式:一是压缩体积;二是降低温度。②液化要放热,汽化要吸热。
解析:灭火器是在常温下用压缩体积的办法使二氧化碳气体液化装入钢瓶里的;液态二氧化碳在常温下会迅速汽化,因此使用时需要注意手先放到钢瓶的木柄上,然后再打开螺帽,否则会因液态二氧化碳汽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而对使用者造成伤害。
答案:压缩气体的体积(加压);汽化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汽化和液化的知识.灭火器是生活中常见的东西,我们要学会使用,还要知道其原理。有些气体可以两种方法同时使用,从而减小液化时间,提高液化效率。
4.根据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需要吸收热量的理解来作答。
解析:热风干手器吹出的空气温度高,提高了水分的温度可使手上水分蒸发加快;吹出的风使手表面空气流动快,可使手上水分蒸发加快,所以它能很快把手烘干。
答案:提高手上水的温度;加速水表面上方气体流动的速度
点评: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三个:液体的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表面上方空气的流动速度。对于这个知识点的考查,经常以实验题的形式考查:探究液体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在这种题目中往往要用到控制变量法。
5.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物质由气态变为液化的过程叫液化。
解析:瓶塞跳出是由于空气膨胀推出的,所以“嘣”的一声是由于空气的振动发出的;出现“白雾”这个过程发生的物态变化是液化。
答案:空气;液化
点评:此题是考查发声体的判断和物态变化在具体情景中的应用,因此要结合声学和物态变化的有关知识和实际生活现象进行分析解答。
6.要解答本题需掌握温度的正确读法,以及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解析:(1)12度是数学上角的读数的读法,温度的正确读法是:摄氏度。所有本题的错误:最高气温12度;改正:最高气温12摄氏度;
(2)“由于早晨有雾”,雾的形成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所以发生的物态变化是:液化。
答案:(1)错误:最高气温12度;改正:最高气温12摄氏度;(2)“由于早晨有雾”,液化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温度的正确读法的了解和掌握,以及对生活在常见的自然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的判断,是一道基础题。
7.要解答本题需掌握: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速的方向和温度的关系,早、中、晚同一地方变化较大的是气温。
解析:早晚地表温度低,每天不同时刻都有火车经过离小明家或学校不太远的地方,夜晚和早晨听到火车的汽笛声很清楚,一到白天就不太清楚了,有时甚至听不见。据此我们猜想:传声途径与传声的温度有关。不同的温度中声音传播的方向可能发生改变。
答案:声音传播的方向可能与温度有关;早晚地表温度低,中中午温度较高,声音传播的方向改变,中午的声音不能传到人耳而听不到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科学探究中猜想能力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能力题,不论猜想是否正确,合理即可。
二、选择题
8.解析:体温计即是温度计,就具有温度计的一般性,如原理,它又有特殊:结构(量程、精确度、是否便于读数等),只有在学习中不断完善对其了解。体温计的量程是从35~42℃,每一大格为1℃,一大格有10小格,则每一小格,即分度值为0.1℃。
答案:B
9.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是晶体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晶体熔化特点:晶体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解析:晶体有一定的熔点,由图象可知,甲物质是晶体,故A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到,在4min到6min这一段,甲的温度升高得比乙慢,因为甲的温度不变,所以B错误;甲物质从第2min开始熔化,第6min熔化结束,耗时4min,故C错误;非晶体熔化时,先是变软,而后慢慢变稀,不存在固液共存状态这一过程,故D错误。
答案: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图象,要学会从图象中找出与晶体有关的信息,学会观察分析物质熔化或凝固的图象,关键是掌握晶体的熔化特点: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10.蜜蜂的翅膀在煽动时振动快慢不同,音调就会不同,翅膀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解析:带蜜飞时翅膀振动得比不带蜜时振动的更慢,发出的声音的音调比不带蜜时要低。
答案:B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音调的定义进行分析解答。
11.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熔化,熔化需要吸热;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是汽化,汽化需要吸热;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凝固过程要放出热量。
解析:开水倒入杯中后,此时海波晶体被熔化,此过程海波会吸收热量,当水的温度下降到48℃时,此时海波就要开始凝固,会放出热量,在此过程中水能较长时间保持水温不变。
答案:B
点评:物态变化问题在生活中处处存在,并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留心观察生活,本题也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密切关系。
12.物体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物体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体由液态变为气态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两种方式是蒸发和沸腾;物体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物体由固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
解析:煮饭时,锅里冒出“白气”,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由气态变为液态,属于液化现象,A符合题意;冬天地面上的水结成了冰,是由液态变为固态,属于凝固现象,B不符合题意;洒在地面上的水变干了,属于汽化现象,C不符合题意;放在衣柜里的樟脑片变小,是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属于升华现象,D不符合题意。
答案:A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于生活中物态变化的分析能力,物态变化是中考必考的一个知识点。
13.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此过程需要吸收热量;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此过程需要放出热量。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此过程需要吸收热量;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此过程需要放出热量。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此过程需要吸收热量;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此过程需要放出热量。
解析: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此过程需要放出热量。A选项说法正确;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此过程需要放出热量。B选项说法不正确;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此过程需要放出热量。C该选项说法错误;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此过程需要放出热量。D选项说法不正确。
答案:A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物态变化的判断,抓住物质前后的状态变化是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
14.水在沸腾时不断吸热,温度保持在一定温度不变,这个温度就是水的沸点。纸的着火点是指纸燃烧时的温度。
解析:水在沸腾过程中,尽管继续加热,但温度总保持在沸点不变。而纸盒没有燃烧,说明水沸腾时的温度没有达到纸燃烧时的温度,即水的沸点低于纸的着火点。
答案:B
点评:此题考查了对沸点的了解,同时要学会分析实验现象,从而培养得出结论的能力。
15.我们的目的就是为了验证真空能否传声,所以我们需要比较的是真空和非真空条件下,物体发出的声音,我们是否能听到,需要选取的器材应该一个是真空条件下的,另一个是非真空条件下的。
解析:塞上瓶塞和不塞瓶塞都是在同一个瓶胆里面,完好的瓶胆夹壁中都是真空的,有可能都听不到声音,无法比较;故A错误;把瓶胆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还是在同一个瓶胆里面,有可能都听不到声音;故B错误;完好的瓶胆夹壁中都是真空的,漏气的瓶胆不是真空的,可以验证真空能否传声,故C正确;将音量大小不同的芯片先后放入瓶胆中,如果瓶胆是完好的,都不会听到声音,无法比较,故D错误。
答案:C
点评:此实验主要是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靠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属于基础性实验,比较容易。
三、作图题
16.盘子的清洗主要是让凝固在盘子上的油污脱落下来,即由固体变成液化,所以须通过熔化过程才能完成。
解析:冬天温度比较低,油污凝固在盘子表面不容易清洗掉,用热水清洗,油污在高温下熔化成液体,就容易清洗干净了。
答案:见解析
点评:由于油污是固态是非晶体,所以在回答时不能答成,温度升高达到油污的熔点使其熔化。
17.蒸发可以在任何湿度下进行。
解析:因为液体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蒸发,所以此时容器中水面有汽化(或蒸发)现象发生。
答:有;汽化(或填“蒸发”)。因为液体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蒸发,所以此时容器中水面有汽化(或蒸发)现象发生。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有关汽化现象的知识,解题时要知道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知道液体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蒸发。
四、实验探究题
18.声音的传播需要靠介质,真空不能传声。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解析:((1)拧紧瓶盖,摇动铃铛,因瓶内有空气,声音可以传播,所以能听到声音;烧瓶中倒少量水,给烧瓶加热至水沸腾,在瓶中水快要没有时停止加热,并迅速照图乙那样塞紧皮塞,冷却一会儿,瓶内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瓶壁上,瓶内接近真空,再摇动烧瓶听铃铛的响声,铃声变小,或者几乎听不到铃声;此实验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依靠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2)水沸腾是汽化现象,冷却时瓶内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
答案:(1)弱;(2)声音传播需要依靠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汽化;液化
点评:此实验主要是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属于基础性实验,难度不大。
19.(1)掌握沸腾时和沸腾前的现象:沸腾前,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到水面消失;沸腾时,有大量气泡产生,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增大,最后破裂。
(2)①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当达到不变时,突然有一个数是变的,说明这个数读错了,很可能是不遵守温度计的读数规则造成的错误;
②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就是沸点,由表格数据找出声强级最大时对应的温度值;
③分贝是来计量声音的响度的.在沸腾前声音的响度更大一些;
④通过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来考虑水温度变化情况。
解析:(1)水在沸腾前,水温较低,底部少部分水汽化为水蒸气冒出时,又同时有一部分水蒸气会马上液化成水,所以气泡少,且会在上升过程中变小,因此右图是沸腾前的情形;
(2)①水温达到98℃时已经保持不变了,但其中第13分钟有一个96℃,一定是错误数据,读数偏低;
②从实验数据可知此时水沸腾的温度是98℃;由表格声强级得,水温在94℃时,响度最大;
③开水并非是不响,而是响度相对于不开的水弱一点;没开的水响可能是气泡在水中破裂激起水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由于振动水最后才会浑浊;
④因为开始时水温较低,所以水蒸发的比较慢,则热量散失的就少;因此温度越低时水温升高的越快;相反,水温越高时,水蒸发的越快,则热量散失的就越多;所以,温度越高时水温升高的越慢。
答案:(1)右;(2)①13;温度;②98;94;③开水并非真的不响,仅是响度比沸腾前小;④温度改变是低快高慢;开始时,水的温度低,蒸发较慢,热损失小;后来水的温度高,蒸发加快,热损失大
点评:题通过数据充分说明响水不开,开水不响缺少严密性;从题干部分搜寻有用信息是考查的热点,也是对学生能力的一个考查,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20.(1)要判断几支温度计是否标准,可用这几支温度计同时测量同一液体的温度。若所测温度不同,则温度计有问题。
(2)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液体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所以温度计内水的温度不能低于水的沸点。
要正确写出刻度尺的分度值和读数,首先要搞清分度值是指刻度尺的最小刻度。
要正确测量温度计的温度,首先要知道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确定出单位长度所代表的温度,从而计算出实际的温度。
解析:(1)将三组同学所用的三支温度计一齐放进同一杯沸腾的水中(继续加热),观察三支温度计的读数是否一致。
(2)酒精的沸点低于水的沸点,所以不能用酒精做为此实验中的测温物质;而水银的沸点低于水的沸点,所以水沸腾时,水银仍为液态,故需要选用水银。
由图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读数为5.90cm。由题意知,A处的温度为0℃,B处的温度是℃,所以每厘米的温度是t0==25℃;当时实际刻度高出0℃处1.1cm,所以实际温度为27.5℃。
答案:(1)将三组同学所用的三支温度计一齐放进同一杯沸腾的水中(继续加热),观察三支温度计的读数是否一致。
(2)水银;当水沸腾时,水银保持液态,能标示水沸点的温度,而酒精变成气态,不能显示水沸点;1mm;5.90;27.5℃。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温度计的选用、构成原理及温度计的读数,此题关键是搞清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和标注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计算出每厘米的温度。
五、综合应用题
21.解析:(1)橡皮筋拉得越紧,振动就越快,其音调越高;
(2)她经历的探究过程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并进行实验,分析论证;
(3)声音的响度跟琴弦振动的振幅有关,可以拨动橡皮筋,改变用力程度,听声音响度的变化;
(4)她听到的声音主要经过空气传导和骨传导;
(5)冬季电线遇冷收缩,风吹动时其振动频率在人耳的听觉范围内,夏季电线因膨胀而松弛,振动频率低。
答案:(1)高;(2)猜想假设;(3)声音的响度跟琴弦振动的振幅有关,可以拨动橡皮筋,改变用力程度,听声音响度的变化;(4)她听到的声音主要经过空气传导和骨传导;(5)冬天温度低,电线遇冷收缩而张紧,所以发声音调高;夏天温度高,电线膨胀而松驰,发声音调低,低于人的听觉频率,所以人听不到。
22.(1)物质有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2)观察表中数据得出混合液凝固点的变化情况;
(3)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15℃,结合“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15℃”,判断出混合液凝固点的大致范围,再由表中数据找出合适的防冻液;
(4)长时间使用后,混合液中的水由于汽化而减少,防冻液的含量增大,使混合液的沸点升高。
解析:(1)打开水箱盖时,上方冒出的“白气”,是由水箱冒出的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2)观察表中数据得出,当防冻液含量由30%逐渐增大到90%时,混合液凝固点先降低后升高,故选D;
(3)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15℃,由于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15℃,则混合液的凝固点约为-30~-25℃,由表中数据可知选择40%和90%的防冻液,而混合液中防冻液的含量不宜过高,所以选择40%的防冻液较为合适,故选B;
(4)与原来相比,水箱内的水由于汽化而减少,防冻液的含量增大,使混合液的沸点升高。
答案:(1)打开水箱盖时,上方冒出的“白气”,是由水箱冒出的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2)D;(3)B;(4)升高;水由于汽化而减少,防冻液的含量增大。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了学生对水的沸点、凝固点的了解和掌握,会从图象中得出相关信息是本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