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减弱器 >> 减弱器介绍 >> 存量时代,我们需要更多的戴森
作者
李静林
当替换型消费取代刚需消费,发展已近成熟的家电市场就进入到存量时代。即便在新消费趋势的催动下,中国市场上涌现了一批网红家电品牌,但贴牌代工模式终归初级,如何从重营销轻研发的流量游戏走向自主品牌的培养从而打开溢价空间,是众多家电企业必须跨越的门槛。
戴森的发展路径,或许能给出一些答案。
“我从未把戴森当成一家公司,创造出解决问题的产品才是我的目标。”净资产达到95亿的英国首富詹姆斯·戴森此言并非凡尔赛,相比于企业家,他更为人称道的头衔是“发明家”和“工程师”,福布斯杂志将他称为“现代爱迪生”。从31岁开始,戴森就一头扎进了对吸尘器原型机的钻研之中,如今已75岁,他依然信奉技术能够解决不断涌现的新问题。
年,詹姆斯·戴森研究出了第一款明星产品双气旋真空吸尘器,到年,戴森已成为年利润超过10亿英镑的行业巨头。
戴森创始人詹姆斯·戴森|图源:戴森官方微博
戴森,是如何将司空见惯的家电行业做的“性感”?他的故事又能给中国企业留下哪些启发?
一家科技公司
与其说是消费品企业,戴森倒更像一家科技公司。
关于戴森品牌的故事,一切都起源于一个数字——。
年,彼时还在经营一家手推车工厂的戴森,财务状况糟糕,负债累累。但这一切也没能阻挡一个天性喜欢自学、喜爱创造的人的好奇心。他为了清理仓库买来一台知名品牌吸尘器。但在使用中,手中的工具不仅噪声巨大,且没什么吸力。很明显,这样的产品根本无法满足家庭清洁中恼人的痛点。
作为工程师,戴森很快就发现了问题的根源出在了储尘袋的堵塞上,“作为工程师我觉得这很有趣,但作为消费者,我觉得自己被骗了。”正因如此,戴森立刻投入到了气旋分离器的研究,就在自家后院的马库里,简陋的设备,简易的工具、还有散发着牲口草料臭味的环境。
戴森就这样把自己埋进了吸尘器原型机的研发中,他拥有的资源只是一个人,一条狗和一个乡村马库作坊。为了改良出一款满意的原型机,戴森足足实验了次,重复的构想和验证,是一个耗时且极易令人沮丧的过程,但他还是坚持了下来。
“我们确实应该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但我们更应该自由地犯错。”在戴森看来,那被抛弃的款原型机,都只是发现和改进的一部分。这样的理念,也在之后深深的融入到了戴森公司的基因之中——“如果你想开创和发明新技术,踏入未知的领域,经验可能成为阻碍。”
最终在年末,戴森终于开发出了属于自己的畅销款产品DC01,一经推出后的18个月里,这款产品迅速席卷英国市场。当时,有人警告过戴森DC01太贵了,售价高达英镑,几乎是市面同类产品价格的3倍,但技术优势明明白白摆在眼前,DC01依然卖的很好。
因技术而建立起的优势,是可以最大限度减小高昂的生产成本和价格带来的经营劣势。这一点,直到今天都可以在戴森的产品中应验。
此时距离他在马库的研发已经过去将近15年的时间,即便财务状况糟糕,要靠变卖部分家产维持,但他依然乐在其中,“如果要花15年时间才能盈利,那也值得去做。”到年,戴森成立公司两年后,公司已经获得了不错的收益,并且开始扩张,建设新工厂,并将吸尘器的产量提升到此前的三倍之多。
产品的成功并未让戴森满足,他还在不断地做着尝试,“戴森的与众不同之处就是,永远不要让自己停留在荣誉上,哪怕一分钟都不行。”年,他们便推出了下一代产品DC02,同时,他们还开启了洗衣机产品线的研发。此举也昭示了戴森的野心,他从未打算只做一家吸尘器公司。
随着对产品研发的不断深入,戴森对现有的资源有了进一步的不满足,他把目光聚焦到了马达身上。直到DC11系列产品,戴森一直在使用从日本购买的马达,尽管这是他们当时在市面上能找到的最好的马达,但依然有很多缺陷,不智能、笨重且磨损严重。由此,他们开始了超高速电动马达的自主研发。
“数码马达成为戴森技术故事的一部分,也标志着戴森带来的技术革命。”负责戴森数码马达研发的全球工程总监DavidWarne曾这样说道。
新研发的电动马达摒弃传统,使用了无碳刷设计,吸尘器的吸力不会因为磨损而减弱。加上马达内部的电子元件被重新整合,马达的体积也被大大缩小。正是在马达技术的加持下,戴森得以将吸尘器做出无线、无除尘袋的样貌。
戴森在自己的最新自传中表示,戴森研发出了世界上最小的高速马达,到年,他们的自有生产线每年可以生产万台马达。
不过,由于造价高昂,戴森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将数码马达应用到产品中,而是等待了几年,直到可以把成本降低到接近旧技术的水平。DC12,成了戴森第一款装有数码马达的产品。戴森也骄傲地宣称,数码马达即将改造戴森。
从年到年,戴森在数码马达的研发中投入超过了3.5亿英镑。根据戴森官方数据,截止年6月,戴森数码马达的产量已经突破一亿,戴森位于新加坡的制造中心里,每两秒钟就能生产出一个新的马达。
在对市场的颠覆性来说,戴森与当年的IPhone极为相似。
戴森马达|图源:戴森官方微博
以马达为始,戴森的创新一直在向着更细化的领域延伸。在戴森的产品逻辑中,“痛点”一词是其核心的哲学,詹姆斯戴森曾在BBC的一场采访中解释过自己的创新过程:“找到日常用品—分析痛点—解决问题”。
在核心技术成熟之后,戴森开始将应用范围逐步拓展,其产品线也变得日渐丰富,干手器、吸尘器、吹风机等产品陆续问世。
如今,在各种营销推广的作用下,拥有一款戴森吹风机,成为一种时尚的象征,但在最早期,戴森依然是从产品痛点角度出发,对原有的吹风机进行了大尺度改良。在当时,戴森意识到吹风机是一种被数亿人频繁使用,但技术长期停滞的产品,声音巨大、体量很重。戴森的目标也很明确,要生产一台轻便、安静、快速烘干且不伤头发的产品。
4年研发、耗资万英镑,名工程师制作了约个吹风机原型,最终推出了如今人们熟悉的Supersonic吹风机。这一连串数字,还是熟悉的“戴森的味道”,反复试错、完美主义、不惧怕投入,直至打磨出理想的产品。
很显然,戴森从一开始就选择了一条风险极高、压力巨大的制造路径。这样的投入方式,成功则已,一旦失败势必将带来巨大的损失。而造车,或许是戴森发明生涯中,最大的一次滑铁卢。
从小家电到精密、复杂的汽车行业,是一次巨大的跨越,甚至可以说是毫不相干的两种业务。但戴森依然选择从零开始。这意味着,他们要投入超乎想象的人力物力财力,才有可能做成。年,戴森计划投入25亿英镑巨资,高调下场造车,为了建造研发、生产基地,戴森甚至买下了一块曾经是英国空军基地的废弃机场。
但短短两年后该业务就被砍掉。期间,固态电池一直是戴森着力突破的技术难点,造车伊始,戴森就宣布要投入一半的经费在电池的研发上,并斥资万美元收购了美国固态电池公司Sakiti3,他们还建造了欧洲最大的固态电池原型实验室。
尽管造车业务无疾而终,但戴森还是将固态电池等配套项目保留了下来。这项技术在电子消费品领域存在着广阔的使用空间,戴森因造车而积累的技术,未来也有望成为其新的创新点。
科技研发对于任何行业和企业来说,都是重资产举措。根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年至年期间,戴森在研发和新产品上花费了约25亿英镑,其中包括了夭折的造车计划;年-年,戴森还打算继续追加27.5亿英镑资金加码研发。
在以代工模式为主的家电制造行业,戴森实属另类。
戴森大力投入研发,牢牢地将核心技术和制造环节掌控在自己的手中。到年戴森在全球有10名员工,其中一半由工程师和科学家构成。根据《中国电子报》报道,戴森每年会拿出10%~15%的销售收入用于研发,相比而言,年我国三大综合家电企业的研发投入占总营收比例介于3%~4%之间。根据科沃斯年半年报,其研发占营收的比重仅为3.7%,石头科技略高,也仅有8.5%。
尽管优势明显,近些年戴森也遭遇到了困难。年,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裁员6%,总计约人之多,其中主要为零售和客服人员。疫情之下,行业巨头也遭受打击。
戴森在中国
在中国市场上,戴森也同样面临着挑战。
首先从大环境来看,从年开始,中国家电市场就出现了平均售价下跌但销量涨幅不大的情况,进入到了存量竞争阶段。据《年中国家电市场报告》披露,该年除了卷发棒、洗碗机等少数产品,大多数家电产品在各类大促的契机下调低了售价。到年上半年,我国家电市场零售额规模同比增长16.3%,也低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
其次从戴森本身来看,据ZDC数据显示,戴森吸尘器在中国市场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2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