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弱器

拓印技法钩魂摄魄,全神都见

发布时间:2023/4/4 14:52:35   
北京白癜风到底能治好吗 http://www.wxlianghong.com/m/

拓印术,旧时也称蝉蜕术,是中国古代最早出现的一种特殊的印刷技术。具体来讲,就是将纸紧覆于碑刻、青铜器、甲骨、陶瓦器、印章封泥、古钱币等器物之上,采用墨拓手段,把上面的字体、图形、纹饰拓印在纸上的一种技术,相当于古代的复印机和照相机。

▲唐《佛说弥勒菩萨兜率天下生成佛经碑》

原刻局部民国拓本

拓印的步骤

步步有法

清代学者叶昌炽(-)在《语石》一文中写道:

“陕豫间庙碑、墓碣皆在旷野之中,苔藓斑驳,风高日熏,又以粗纸烟煤,拓声当当,日可数十通,安有佳本?若洗剔莹洁,用上料捶宣纸,再以棉包熨贴使平,轻椎缓敲,苟有字画可辨,虽极浅细处,亦必随其凹凸而轻取之,自然钩魂摄魄,全神都见……”

由此可知,要拓出“钩魂摄魄,全神都见”的好拓片,每个步骤都有讲究。

·拓印前“洗剔莹洁”·

必须先将碑石上的尘埃、污秽和攀附于碑石上的枯藤苍苔清除干净,尤其是风化剥蚀严重的和刻痕浅细模糊的碑石,更要“洗剔莹洁”才可开始拓印。

需注意的是在拓印前,拓者要对碑石上的文字笔画或图形气韵有所揣摩,这样在拓印时能根据笔势和气韵进行加强或减弱,并且可以选择相应的拓技,从而达到既忠实于拓物又可提高拓物的创造性的效果;切勿主次不分,把不该拓出的地方也死劲地拓出,拓片的效果肯定会很差。

·拓印时“步步有法”·

先用白芨水濡湿拓纸,然后覆于刻石上,再覆上一层薄毡,用木槌“轻椎缓敲”,使字形图迹在纸背上清晰显现,虽极浅细处,也随其凹凸历历可辨。至此,待纸将干未干时,用拓包将托墨板上的墨液慢慢拍匀,拓包均匀着墨后,就可在纸背上轻重有致地捶拓。可先从一个局部开始。墨色宜薄而淡,逐渐拓遍全幅,如此逐遍加深。

·揭拓纸“拓印完成”·

当拓印达到满意的效果后,可将拓纸轻轻揭下,至此,一幅有着凹凸起伏、墨色匀致的拓片就算完成了。

所以,一件精良的拓片,需要不厌其烦地做好准备并耐心细致地去拓制,绝非一蹴而就的。

拓印的姿势

扑墨拓擦墨拓

唐代诗人韦应物(-)写道:“今人濡纸脱其文,既击既扫白黑分。”诗中的“既击”“既扫”实际上是形容拓印时的两种基本拓印姿势:即扑墨拓与擦墨拓。这是拓印碑石时最普遍、最常用的姿势。

扑墨拓

扑墨拓:是最基本、最常用的一种拓印姿势。拓印时用拓包蘸墨液直扑纸面,用于拓印字形图迹处凹凸起伏多的地方。蘸墨不宜过多,但可一遍遍地捶拓,使碑石上的字图清晰。

擦墨拓

擦墨拓:也是常用的拓印姿势,是用蘸过墨液的拓包,在纸面擦着拓印。这种拓法适用于石面平坦而少字图之处,可以获得快速和匀致的效果,但纸质必须稍厚并韧度较好,否则容易造成纸面起毛甚至擦破。

十种拓印技法

乌金拓全形拓......

在上述两种拓印姿势的基础上,历代拓工又创造出以下十种拓印技法。

01乌金拓

▲清拓《三希堂法帖·第一卷》局部▲清拓《三希堂法帖·第一卷》局部乌金拓:乌金拓是精拓法之一。拓好乌金拓关键取决于用纸、用墨和高超的拓技。拓纸要用洁白平整、薄厚均匀、纤维长的宣纸。墨用乌光浓黑的油烟墨。用浓墨拓并不能说就是乌金拓,乌金拓的墨色讲究的是黑亮晶莹,光可鉴人。字口清晰白如冰霜,看上去好似黑夜里的点点繁星。用墨讲究的是浓而不凝,润泽匀称,不皴不裂。拓完的拓片是拓纸背后整洁不透墨。

左右滑动查看《三希堂法帖·第一卷》更多局部

注释:《三希堂法帖》全称《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凡三十二卷,乾隆十五年()七月刻成。三希堂在故宫西路养心殿内,乾隆称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册、王献之《中秋帖》卷、王珣《伯远帖》卷为“三希”,并自书《三希堂记》,因而得名。三帖皆摹入。法帖收录了魏晋至明代位书法名家的书法名迹珍品余件,名家题跋余条,共9万余字,印章余方,堪称法帖中之巨帙。初拓本流传极少,均为乌金拓。墨光可鉴,神彩焕然。拓时要求拓包上蘸墨适量,一遍遍地加深,使字图的拓口清晰,拓完后还可用光洁的圆石在纸面砑光,使“其黑如漆,光可鉴人”。印章边款因其细小,用纸薄质细的连史纸拓印,拓印效果则黑白分明、字图清晰,好似黑黝发亮的乌金或煤块一般。

▲西泠乌金拓

02全形拓

▲春秋《曾仲父壶》题跋苏士澍

全形拓:这是清朝道光(-)年间,受到西洋透视术和摄影术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拓印术。作为金石考古等研究所需要的全器形的立体拓印技法,它经常用来拓印青铜器、陶器、玉器等复杂的器物,不仅要求拓出器物的外部器形,还要求拓出器物的内壁或底部的铭文、徽号,汇总展现在一张拓片上。所以拓印前,要先根据器物尺寸,参照写生或摄影中的透视变化,画出一张立体的设计草图,再将拓纸蒙在草图上,用铅笔轻轻标出物体不同部位的结构形态和纹饰走向,然后将拓印纸揭起,用白芨水或稀浆液将其上到器物上。上纸时可分段进行,可先从器物中部比较鼓凸的部位开始,用棕帚或湿巾打出器物的凹凸,用拓包进行捶拓。然后,根据铅笔标出的部位,不断移动拓纸依次捶拓,再结合后面的颖拓之法补充。器形拓完后,再根据设计草图上的布局,拓印器物内壁或器底的金文刻辞。拓完后,即成连摄影术都无法企及的,既有器物凹凸形体、又有器物内壁或底部金文的全器形拓片,具有巧夺天工之妙。

▲春秋《变形兽纹簋》题跋杜浩

对于圆雕的石刻造像等,由于其凹凸起伏度大,拓纸的拉力有限,为避免拓出后的物体变形,开拓之初可先将拓纸蒙于像上,根据其形体的大致变化,用干净的毛笔蘸清水在拓纸上划分体块,然后将其撕开;再用笔蘸白芨水将纸覆于各个部位,待干后,用浓淡不同的拓包根据圆雕的主次前后,有实有虚地进行拓印。

拓完后,将它们裱托在一起,即成一张摄魂夺魄的全形拓片。

03蝉翼拓

▲清拓宋《淳化阁帖》局部

蝉翼拓:这是一种非常精细的拓法,拓印出来的效果好似金蝉的翼片,浅清匀净,纹理隐约可辨,适于拓印精巧细致的器物,如乾隆诗中赞誉为“细理人毫发,奇纹隐混芒”的玉饰纹样、玉石薄意上的浅浮雕、瓷器上的精细纹饰等。拓印用纸宜薄韧而纤细,如薄皮纸、连史纸等;拓印用的拓包宜用丝绢包裹;拓时拓包上的墨液宜薄而匀,其墨液需用刚磨研出来的新墨液,忌用宿墨。扑拓时动作宜轻缓,墨色逐渐加深,直至浅细的纹理和层次历历在目,即停。若拓印过头,拓纸上会出现死墨、结痂等弊病。

04隔麻拓

隔麻拓:宋朝时临摹书法及收藏之风很盛,许多拓印作坊将原来的碑刻经文、名人字画复刻在枣树、梨树等质坚纹细的木板上。为防止拓印时木板发生干裂,或者为了以假乱真,混充碑石原版的效果,在木板上粘贴一层细麻布,拓印时隔着麻布去拓,以起到保护木板或仿冒碑石的作用,拓印后会在拓片上留下浅浅的麻布纹,好似在碑石上拓印时留下的拓包痕迹。

另外还有一种称之为“葛麻拓”的,它是利用麻布纹纸进行拓印,拓后纸上呈现麻布粗纹,故名之。

05填拓

填拓:起始于拓印书法名家的擘窠大字的碑刻,其阴刻字体的凹陷部位较宽大,拓印时,先用较小的拓包将字口拓出,然后再用拓包在字迹内部进行填拓,这种拓印方法可以拓成犹如书法真迹的白纸黑字式的拓片。

06颖拓

颖拓:即用毛笔代替拓包,运用笔绘的皴擦、点厾等手法,造成真实的拓本效果。如对青铜石器作全形拓时,除器身须用拓包作全形实拓外,器口、器底及双耳等有透视变化的部位,均需用颖拓之法笔绘完成,使器物的全形得到完整地显现。

▲春秋《双龙耳方座簋》题跋罗哲文侯一民

07蜡拓

蜡拓:将煤烟或锅灰研细后调溶在蜂蜡或石蜡中,制成黑色的蜡块,用其在拓纸上摩擦,则可摩拓出精致的拓片。古时文人外出游历时,常携带墨蜡与纸张,沿途见到好的碑石即可随时拓印汇集。

08色拓

▲色拓(朱砂拓)余启慧拓

色拓:在碑帖初刻成时,第一批拓本用朱砂色拓印,称为朱拓本,以示喜庆吉利。朱拓本富丽炫目,色彩厚实,经久不变。此外还有用石青、石绿、赭石、藤黄等色拓印的拓本,用来拓印佛经、青铜器、陶器等,如与拓印的器物本色巧妙结合,则会产生高古、沉雄的艺术效果。

09金、银拓

▲金、银拓

金、银拓:用金粉或银粉调胶后拓印,这种拓法会使拓片产生金碧辉煌、绚烂夺目的效果。金、银拓一般使用于拓片中需画龙点睛的地方,或图形及文字需要闪烁效果的地方。

10套拓

▲魏朝《尚妹造像》王振臣拓套拓:以上各种拓法都是以单一墨色进行拓印的,即使是色拓,也是以一种颜色在拓纸上拓印。但套拓技艺则是在一张拓片上用几种不同的颜色拓成,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方法:一是运用色彩浓淡变化的拓法,从浓拓到淡或从淡拓到浓。二是运用色相渐变的拓法,如从朱砂渐变为藤黄、石绿渐变为土黄、石青渐变为赭石等等。三是根据不同的物体,选择适合的类似色拓印。由于古代的被拓器物大多是单色的物品,故套拓这种技术在历史上使用得并不是很多。

此外,还有对石窟、佛龛等凹形壁体中全部石刻浮雕及纹饰的通堂拓印,可称之为“窟龛拓”,它需要综合运用上述各种拓法才能完成。这是一种工程性的拓印,需要许多人的配合,需用许多拓纸拼接并捶贴于凹形窟龛中的石刻浮雕及纹饰上,贴纸时用湿巾轻轻按拍,在纸面显现出窟龛浮雕等的起伏后,可多人同时分头进行拓印,拓时根据石刻的镂刻方法及深浅,选择适用的拓法进行。拓完后的拓纸呈窟龛的凹形,为便于平展保存,将其依浮雕及纹饰的排列由中间向外裁开,然后托裱在平纸上。

▲窟龛拓(河南洛阳龙门石窟莲花洞第三龛背光)

左右滑动查看第三龛拓片局部

拓印是一种具有鲜明民族性、技术性,且富有很强生命力的复制文献资料的手段,是我国文脉传承的重要一支。古时,它是保存艺术的重要载体,时至今日,我们拥有了更加先进的摄影和印刷技术,拓印走入“非遗”的队列,对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快雪时晴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392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