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减弱器 >> 减弱器前景 >> 数据中心产业链专题研究东数西算的行业
(报告出品方/作者:申万宏源研究,朱型檑、李国盛)
1.“东数西算”是数字经济和“双碳”的重要抓手
年2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同意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等8地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并规划了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
通俗理解,“东数西算”是指通过构建一条“信息通道”,把东部的数据“输送”到西部进行存储和计算,在西部建立国家算力枢纽节点,改善数字基础设施不平衡的布局,发挥数据资产的最优价值。
“东数西算”的增量信息在于理顺了流量基建产业链的发展逻辑。
(1)数字经济的本身需求。“东数西算”本质上是聚焦于数据这一生产要素的资源配置效率提升。据发改委,“全社会对算力需求仍十分迫切,预计每年仍将以2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需求景气度高。数字经济是我国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关键抓手;高层强调数字经济,产业数字化是当前传统行业效率提升的必由之路,也是科技环节价值延伸的重要路径。其中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数字化是重要方向,核心是“5G网络、全国一体化数据中心体系、国家产业互联网”。
(2)碳中和、碳达峰的“”框架指引。数据中心和数字经济的能耗产出有二重性:IDC每耗费一度电,一方面为IDC运营企业贡献了一定运营产值,另一方面为运行在其上的各种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服务等应用类产业贡献了大量运营产值。因此国家对于IDC行业的监管方向是:推广节能技术、提升资源利用率、推动老旧小散向规模化集群+智能化边缘转型升级;而非一刀切。因此国家提出在西部建设国家级算力枢纽,目的是引导一部分高耗能的产业和需求走向西部,一方面有效就近消纳西部绿色能源,另一方面也是共同富裕框架下的新经济驱动,同时也缓解东部能源需求的紧张局面。
数据中心是高耗能环节,“碳中和、碳达峰”相当于对IDC行业的“供给侧改革”。我国数据中心能耗已占全社会总能耗的2%,占全国建筑总能耗的10%,相当于三峡水电站全年的总发电量(亿kW·h)1。数据中心一般全年运行要求不中断,年运行时长达到小时。我国数据中心用电总量已经超过了上海全社会用电总量(.7亿kW·h),为.89亿kW·h,占中国全社会用电量的2.35%,占第三产业用电量的14.9%;年中国数据中心总用电量将达到.92亿kW·h,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0.64%2。
在全社会数据与算力爆发的需求下,数据中心功耗密度不可避免地迅速提升。过去单个机柜功率一般在3-6kW左右,而高性能超算数据中心的机柜功率可以达到20-30kW,一个10万服务器规模的数据中心功率可达4.5万kW,年耗电量可达4亿kW·h。
整体减碳空间极大。当前我国数据中心行业70%左右的电力供应仍来自煤电,清洁能源的替代空间极大;内部ICT设备以及散热系统需要消耗大量电能,其中冷却成本占到总能源成本的50%。而ICT设备-直流交流电源设备-配电设备-UPS-散热设备链条上每个环节都可以通过集约化、定制化以及新技术替代的方式实现能耗节约。3因此我们认为,“东数西算”的战略定位极高,可与“南水北调”等国家级工程并列。
2.供需彼此拉动,格局优化与产能增加并存
“东数西算”政策核心是对数据中心产业链进行分类、分级管理,完善供给配套设施,从需求端进一步引导格局优化和产能增加。我国数据中心行业东西地区供给分布极不均衡,原因是需求是决定数据中心供给分布。受地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我国数据中心的供给分布“东多西少”,需求分部也集中在东部地区,且东部核心地区供不应求、西部大部分地区供大于求。具体而言:
数据中心产业链对地理位置敏感。云厂商考虑业务部署、灾备隔离、网络时延等因素,其数据中心需求走向“大基地”策略,即全国分区、区域集群。一般在某一个大区(Region)内会分别部署若干个Area,并分别部署不同的Zone(对应物理上的数据中心节点)。因此,云厂商在选择IDC供应商时一般会考虑:是否与现有Zone资源距离足够近,以满足集群化的策略;是否与已有规划形成比较合理的物理布局(比如星型、三角形、直线型);在此基础上,水电、土地、网络等资源是否充足且便利。
此外,不同下游业务对信号传输和网络跳转时延的要求不同,因此IDC在选址时同样需要考虑与骨干网节点的物理距离。东部地区高价值量业务集中,数据中心的预期回报率高于西部地区,导致供给随业务需求集中。以视频、游戏、电商、支付等为代表的新经济应用附加值高,应用的消费量与地区平均经济水平挂钩,导致东部地区流量与算力需求相对集中;相关的信息基础设施也就近分布,数据中心整体利用率水平、现金流与收益水平均高于西部地区,进而吸引更多资金投向东部地区的项目供给。这一现状仅凭市场力量难以改变。
以数据中心为代表的信息基建经历了“促进培育-产业示范-高层统筹”的发展阶段,当前政策以平衡能耗与经济贡献为主基调。长期方向是分类、分级管理,推广节能技术、提升资源利用率、推动老旧小散向规模化集群+智能化边缘转型升级。
在能耗与电网负载的压力下,年后国内各主要城市也均已明确数据中心产业发展的指导政策。政府主要考虑GDP贡献、能源分布、就业岗位、产业结构等因素制定政策,北上深等一线地区以不同程度的能耗政策限制高能耗数据中心的无序发展。此外全国性政策也对IDC区域分布做了指导。
云厂商视角下,数据中心的投资初步体现了集群化的特征。本土具有高度影响力的云服务与内容厂商,在投资端通过高度集中的“大基地”与“集群化”战略使数据中心以及设备产业形成规模效应。规模化有利于云厂商在达到同等信息化水平的前提下能够有效降低各类开支的单位成本,例如土地、水电、网络等;同时仅有少数配套供应商能够入围云厂商的服务体系,各类配套硬件与设施将体现集约化、头部集中的趋势。
东数西算”具体实施步骤:首先确定8大枢纽(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其次是设立数据中心集群,参考原有的布局,在各个集群内部规划具体的“起步区”,一般是区县或者产业园区。不同枢纽的定位差异巨大,体现了“分类、分级管理,引导格局优化和效率提升”的统筹思路。我们查阅国家发改委批复各地的稳健,对各地枢纽的定位明确区分为实时算力需求和非实时算力需求。
例如京津冀周边的怀来县、张北县、宣化区,定位是积极承接北京等地实时性算力需求,构建辐射华北、东北乃至全国的实时性算力中心;长三角枢纽包括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和芜湖,其中长三角示范区数据中心集群起步区为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浙江省嘉兴市;粤港澳大湾区的起步区边界为韶关高新区。以上东部节点的定位都是承接实时性的算力需求。
而临近的内蒙古则是和林格尔新区和集宁大数据产业园;甘肃枢纽的起步区则是庆阳,定位是绿色、集约、安全;贵州则是以支持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为主。西部节点的定位是承接非实时算力需求。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东数西算”工程的核心精神是要对数据中心产业链进行分类、分级,并非在能耗压力下把东部的固有需求强行迁移到西部、从而东部需求受损。我们核心的观点认为:对于东部是格局优化,对于西部是增加需求,对于存量是优化升级、优胜劣汰。
1)首先东部地区的数据中心行业预计受益而非受损,因为格局优化。过去数据中心行业的发展较少向上穿透到具体业务,对机房建设标准也没有特别强制性的要求,导致东部地区有效或无效的供给相对集中且拥挤,高价值量的核心项目推进受到较大影响,地方政府的能耗政策相对严格,造成的局面就是:数据中心行业东强西弱,虽然整体行业规模、机柜供给量增长显著,但是很多项目与公司的收益相对一般。
而当前“东数西算”政策的导向,是将需求分成两大类,其中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东部枢纽将主要满足对网络要求较高的业务,例如工业、金融、医疗、视频、AI等;而西部枢纽主要承接后台加工、离线分析、存储备份等业务。当前一线城市北上深普遍对数据中心能耗有严格的限制,必然导致需求外溢到环一线和二三线,“东数西算”相当于把这些需求进行了规范化的导流;未来新增资源以及存量升级后的资源,都会围绕着这些大型枢纽进行布局。因此,对于东部的头部专业IDC厂商而言,整体竞争格局大大优化,可以更加专注地聚焦在高价值量的业务上,长期受益。
2)其次对于西部地区而言,必然迎来增量需求。过去资本市场和产业对西部地区建设数据中心其实有比较大的担忧:虽然要素成本比较低,包括成本、税收、能耗政策相对东部地区都有优势,但需求端难确定。原因一方面是西部基础设施配套相对薄弱,能源接入、网络接入并不便捷,另一方面相对地广人稀,没有产业集群带来的扩张便利和规模效应,因此很难高质量地承接一些项目的落地。
东数西算工程明确提出要优化东西部间的互联网络和枢纽节点间的直连网络,为供给提供基础配套,保证需求有效落地。此次政策明确要求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和国家数据中心集群,一方面优化通信网络结构(提升国家数据中心集群的网络节点等级,提高网络传输质量),另一方面强化能源布局联动(加强数据中心和电力网一体化设计,推动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向数据中心供电,支持数据中心集群配套可再生能源电站),实际上也是在为一些应用需求顺利迁移到西部地区打基础,最终提出了“数据中心平均上架率不低于65%”的建设目标,。因此供给端有相对明确的增量;而需求端的落地则需要持续跟踪。(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3.相关投资环节
数据中心行业本身具有重资产、长周期的属性,叠加东数西算实际上要面对的是业务与数据的跨省迁移,其验证周期一定相对比较长,受益程度和先后顺序非常重要。我们认为应重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3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