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减弱器 >> 减弱器前景 >> 宝宝看上去傻傻的,表达能力也不行,可能是
从宝宝降生的那天开始,爸爸妈妈就在期盼孩子能和他们说话的那一天。于是每天都在和宝宝说话,希望某一天突然能得到一声回应。但是有些孩子都快两岁了,能说的词不超过10个,平时看上去也傻傻的,颇为木讷,家长就担心是不是孩子智力有点问题。
孩子这么“高冷”,父母除了加强对孩子的语言培养外,也没有什么更好的解决办法。医院,有些老人就以“贵人语迟”“大智若愚”为理由阻止孩子爸妈花“冤枉钱”。
反正小孩子的一些毛病在老人眼里都不叫事,“我养你那时候,哪有现在这么好的条件,还不是照样把你养大了!”可等到孩子的问题一发不可收拾的时候,整个家庭就都傻眼了,原来孩子不是智力的问题,居然是听力障碍!
中国有句俗话叫“十聋九哑”,是指凡是听力有问题的人,绝大部分都是不会说话的。虽然这句话有夸张的成分,但核心却直指阻碍孩子语言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听力障碍。
耳朵不好,嘴巴不动
听力障碍,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聋”,但并非完全听不见外界声音才能叫听力障碍。只要出现听力的分贝损失,就能叫作听力障碍了。比如有的人能听见较大音量的声音,但听不清稍小一些的声音,也能称之为听力障碍。
听力障碍不分年龄,主要出现在老年人身上,但近些年患者年龄有逐步下降的趋势,不少三十来岁的中青年因为过度劳累、耳朵使用不当也会出现听力损伤,儿童倒成为了被社会所忽视的群体。
学龄前正是语言发育最关键的阶段,而想要学会说话,听觉是必须要保持健康的。语言的本质是各种音节的组合和变化,而这种技巧是婴幼儿通过不断地听和模仿来学习的。失去了听力,孩子只剩下无意义的嗯嗯啊啊了。
孩子刚出生时,大脑皮层中的语言中枢是一片空白。出生后,在持续的各种声音、语言的轰炸下,皮层上的突触才会越长越多,连接成一片,就像大型计算机网络系统。突触的增长在1岁之前最为活跃,4岁之后逐渐减弱。如果错过这个时期,那么语言中枢的发育就会落后于人。
听障宝宝的早期表现
六成的听力障碍可以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排查出来,剩下的有些是比较隐蔽的轻中度听力障碍,有些则是后天因为中耳炎、外部损伤导致的听力损伤。对于这些问题的判断,爸爸妈妈可以通过孩子在不同时期的异常发现:
3个月以下:宝宝对于突如其来的声音没有反应
3-6个月:对出现的声音不会寻找声源
12-15个月:不会叫“爸爸”“妈妈”
18-24个月:不能理解家长的指令或问题,反应迟钝,身体运动笨拙
24个月以上:反应迟钝没有明显好转,与同龄人交流不畅
以上筛查条件同时包含了听力和语言两部分,因为完好的听觉系统是语言能力健康发育的保障。父母在发觉孩子有听力障碍后不要恐慌,关医院做专业的检查。
听障的预防和语言的发展
听力障碍给孩子带来的直接后果除了听力损伤外,就是语言障碍层面的语言发育迟缓和器质性构音障碍,以及与听觉系统相关的认知能力发展的不足。所以,在孩子语言发育黄金期到来之前,我们就要及时止损,避免听力障碍带给孩子的损失。
1.听力筛查最关键
新生儿听力筛查在国外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在我国也已经全面开展了十几年。新生儿听筛不仅能在孩子出生后的前两个月内排查出问题,最主要的功能是为宝宝未来数年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2.语言矫正不能丢
如果孩子在稍大年龄才检测出听力问题,那么语言矫正就是儿童全面恢复语言健康的重要一环。语言矫正不只是简单的发音纠正,还能通过恢复语言健康使得孩子的性格、心理健康发展。
3.家庭训练有奇效
家庭语言训练有着语言矫正课程难以企及的优势,比如场景化和实物化教学,以及高效的亲子互动。儿童语言习得的主要课堂是家庭,父母则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老师。以亲子关系为基础的家庭训练可以在训练孩子语言能力的同时,提供安全感和归属感,让语言康复工作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