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在哪里 https://m.yyk.99.com.cn/fengtai/68389/lianxi.html今年5月,Bose正式发布了新一代降噪耳机NosieCancelingHeadphone头戴式无线消噪耳机,售价为元。全新的外观设计为用户带来不一样的佩戴感,耳机的操控交互也出现了一些变化。Bose也在这款新耳机中加入了10级可调节消噪功能,降噪效果也获得明显提升。不管你手持的是QC35还是QC35II,Bose消噪耳机都是值得你购买升级的降噪耳机。和对手WH-XM3比起来,Bose也展现出一定的竞争力。这次Bose换上了一对高质量发声单元,提升降噪效果的同时也保证了声音输出,综合表现力也达到了WH-XM3的水平。如果你让我在对比之前下一个简单的结论,那应该是:Bose消噪耳机是一款综合表现很强的降噪耳机。它告别了QC系列的偏科状态,降噪比之前更干净、更细腻的同时,声音表现也进步了不少,是非常值得iOS用户和Bose粉丝购买的降噪耳机。亮眼的新造型,佩戴还是有点压头不可否认,Bose在Bose消噪耳机中用上了一个非常大胆的新设计。他们放弃了传统头梁的连接造型,将耳机的伸缩结构做金属圆柱的设计。Bose在耳机表面增添了滑槽,用户可以通过这结构调整耳罩的位置,从而调整做出最佳的佩戴模式。和传统伸缩结构比起来,Bose的造型多了几分未来感。和我们手上的黑色版比起来,银色版Bose搭配这个造型能够展示出更强的金属质感,整个设计的未来感也会比黑色版更高。虽然,这种圆柱式滑动结构会比QC35II和WH-XM3那种传统的设计更有新意,但用起来还是会有它不方便的地方。首先,Bose没有折叠结构,这样耳机就不能以体积更小的折叠模式收纳,整个耳机放到包里面也很占空间。相比之下,有折叠的WH-XM3和QC35II就会方便很多,不管是双肩背包还是单肩挂包,这两款旧品收纳起来都要比Bose方便不少。Bose省略了折叠结构的同时,新的转轴设计也限制了耳罩的旋转方向,它只允许耳罩往外翻。用户如果想让耳罩向内的话,就只能将耳机取出再反向佩戴。比起直接能将耳罩转向内侧的WH-XM3,Bose确实也要麻烦一点。不过这只是个人习惯和偏好等的问题了。而对于作者我这种脖子比较粗的胖子,这两种形式挂在脖子上其实还是不舒服。不管是Bose还是WH-XM3的延伸结构都不够长,不能为耳罩腾出足够的空间。所以,每次用完耳机后,我只好让它留在头上,又或者乖乖地把它放回包里面去。▲Bose▲索尼WH-XM3佩戴方面,Bose和WH-XM3的表现都差不多。两款耳机的佩戴密封性都很强,带上去之后就能遮蔽一部分噪音,大概也有接近半档降噪的效果。比较起来,Bose的耳罩弹性会强一点,而索尼则把WH-XM3的耳罩调整得更加松软一点。两者佩戴起来都很舒服,阻隔噪音的能力都还可以,并没有太大的差距。怎么去选择,主要还是看佩戴者对于耳罩材质的偏好。▲Bose▲索尼WH-XM3头梁方面,Bose的材质更有弹性,带上后会有更强的缓冲感,来自顶梁的压力也会比WH-XM3要少一些,戴起来更舒服。但是,这次两款用上了收窄了的头梁,这种头梁对于我这种头部尺寸比较大的佩戴者,还是不那么友好。虽然头梁上的皮质带能够延缓压力的影响,但受力点还是会集中在头上的两点,戴久了还是有点不舒服。就佩戴感觉来说,Bose和WH-XM3的差异其实不算太大。两款耳机的设计思路相似,耳机的物理遮噪效果也相同。两者差异,其实体现在耳罩、头梁衬垫的材质上。Bose选用了容易清洁和更具弹性的蛋白质皮革,索尼则采用更松软的传统皮质,两种材质提供的感受都各有特点,这里很难评出个高低。如果有用户在材质上纠结,那建议先去体验一下再选择。快捷用按键,微调靠手机Bose这次大幅减少了按键数量,原本放在QC35II上的5个实体按键,到了Bose上就只剩下三个。和索尼比起来,Bose也就少了一个「捂住耳朵进入环境声模式」的操作而已,其他都一样。和WH-XM3一样,Bose将所有播放控制操作都做到触控操作上。除此之外,Bose的触控手势跟WH-XM3非常相似,是索尼最常用的那套触控模式。大部分用户在不看说明书的情况下也能快速上手,用起来还是很方便的。不过,受限于新的转轴结构,Bose的操控区域只有耳机表面的一半,支持触控的面积比WH-XM3小很多。还好Bose的触控响应很灵敏,Bose也做好了优化,很少会出现误触的现象,触控体验还不错。要是Bose两侧都能支持这种流畅、高响应的触控操作,那使用体验会更好。现在Bose只把触控功能限制在右边耳机的前半侧位置上,有些时候还是不那么方便。▲银色版Bose将播放操控整合到操控后,Bose将降噪调节、智能语音助手呼出和电源/蓝牙模式这三组功能都分别放在三个不同的按键中。开关/蓝牙和智能助手的功能都相对简单,所以我们将重点放在降噪调节按键上。Bose支持0-10档的11级降噪调节,但降噪调节的实体按键仅支持三档调节。用户可以通过Bose音乐这个手机app,从0-10档降噪设定中设置到实体按键的预设记录中。设置完成后,用户就能够通过按键快速在三个预设档中切换,进行快捷降噪调节来适应环境。比起只有「降噪、环境声模式、关闭降噪」的索尼WH-XM3,Bose还是要灵活不少。但如果要实现0-10档的完整调节,用户还是要回到手机app中操作。Bose这次适配Bose的「Bose音乐」,也是一个简单的耳机控制应用。这应用虽然叫「Bose音乐」,但它并不能控制音乐播放。应用内部只有显示耳机状态和软件更新、0-10级降噪调节、音量调节和耳机降噪预设这三项功能,用户可以在应用中查看耳机连接过的其他设备,也可以手机上切换耳机的播放源。基本上,Bose音乐满足了用户大部分的基础操控需求。用户想要快捷操作的话可以在耳机上用按键来调整,如果想更细致地调整降噪级别也可以通过手机应用来操控。▲微软SurfaceHeadphone不过,如果Bose能够将11级降噪调节功能整合到耳机上,它也能像SurfaceHeadphone那样调整的话,用起来应该会更方便。和Bose比起来,索尼推出的耳机控制应用HeadphonesConnect就复杂很多。除了基础的降噪调节和播放控制,索尼还将耳机的连接模式调节和耳机均衡器也整合到应用里面。用户可以通过应用来调整耳机的声音表现,也可以透过应用激活耳机的SENSEENGINE功能,让耳机拥有适应环境调整降噪效果的能力。Bose的操控设计是以简单为主。Bose只把最简单、最常用的功能开放给用户,希望用户可以透过触控、app和这三个简单的按键就能快速操控耳机,减少麻烦。和Bose对比,索尼采用完全相反的思路。索尼希望将所有功能开放给用户,就算是连接模式、耳机声音均衡器等操作都希望留给用户选择。对于熟悉音频和耳机的用户,这样的设计确实为他们带来不少可玩性和自由度。但如果你只是想调个降噪模式,简单设置个声音的话,那HeadphonesConnect提供的其他功能意义对你来说也不大。Bose要做的不是降噪,是消噪降噪,是Bose最核心的卖点。和QC35II比起来,Bose的降噪效果提升很明显。▲左:WH-XM3;右:Bose带上耳机之后,Bose的机身能够阻隔一部分噪音。降噪功能开启后,Bose会有一个简单的过渡效果,让用户慢慢进入到降噪状态中。标准的5级降噪能够满足需求,在办公室环境中也能够阻隔一部分敲击键盘的声音。风机产生的噪音也有所减弱,但还不能达到完全安静的状态。5级降噪模式下的Bose和打开降噪功能的WH-XM3比起来,此时的Bose的降噪表现还是有些差距。但在底噪控制的层面上,Bose此时也能将底噪影响调到最低,降噪的干净程度还是要比WH-XM3要高一点。当Bose打开10级降噪时,佩戴者基本上不能听到外界的风机噪音,机械键盘和人声的影响也被压到最低。再加上自身已经做好有效的底噪控制,Bose打开10级降噪之后的表现还是要比索尼WH-XM3要好一点。两种在降噪强度上的差异不大,Bose的10级降噪也只是比WH-XM3强一点点而已。但Bose的降噪环境更干净,底噪影响也比WH-XM3要小,所以用户才会感觉Bose拥有更强的降噪效果。Bose的10级降噪表现不错,也真正达到了消除噪音的目标。只是,太强的降噪效果,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适应。佩戴久了,Bose会产生更强的疲劳感,会让人觉得不舒服。所以在一般情况下,用户将Bose的降噪模式调整到7-8其实就足够了。▲索尼SENSEENGINE技术相反,索尼可以通过SENSEENGINE技术,让WH-XM3根据环境调整降噪效果,这样用户在不同的环境中也能获取自然的降噪效果。要是索尼能够提升底噪的控制能力,让整个降噪环境变得再干净一点的话,那体验会更好。虽然,这个底噪影响很小,在音乐播放的状态下也不会对听感造成影响。但在只开降噪的模式下,WH-XM3的干净程度还是要比Bose低一点。要是再提升一点,配合SENSEENGINE就有更自然和干净的降噪环境。声音表现全面提升,连上手机就很好听在官方宣传中,Bose并没有提到太多跟声音相关的升级点。连接支持方面,Bose和QC35II一样都只支持SBC和AAC两种无线传输编码,要应付iOS设备已经能满足需求了。但如果要应付最新的Android设备以及像WALKMAN、AstellKern这一类播放器的话,支持LDAC、aptXHD等更多高规格传输编码的WH-XM3就更有优势。除此之外,Bose没有强调太多跟声音相关的技术点。Bose依旧搭载了Bose最常用的动态EQ音质技术,耳机的调音也符合BoseSound的标准,突出低频表现的同时也保证了清晰度,给用户一个均衡的听感表现。为了展示Bose和WH-XM3在不同模式下的听感差异,我们在对比时也选用了iPhone和NW-ZXA两款设备。iPhone连接是看的是两款耳机在AAC模式下的表现,而NW-ZXA看的则是在高规格文件和高质量传世模式下,Bose和WH-XM3之间的差距:▲歌手:许廷铿
专辑:《Watermark》
流媒体服务:AppleMusic
高质量串流:开
设备:iPhone8Plus▲歌手:林奕匡
专辑:《MyTastesofLife》
流媒体服务:AppleMusic
高质量串流:开
设备:iPhone8PlusBose的声音会比QC35II饱满,QC35II那稍稍偏冷的声音倾向也被纠正过来,三频表现也比之前均衡不少,声音也比之前更加扎实。当然,WH-XM3也能够保证声音的厚度,声音的细节还是要比Bose突出一点。像鼓点等敲击低频,WH-XM3的力度会比Bose大。索尼这次还特意加强了低频表现,所以在处理环境低频时,WH-XM3反而要比强调低音表现的Bose突出。但在AAC模式下,WH-XM3还是会有一些明显的粗糙感。相反,Bose的处理效果会比WH-XM3好。即便索尼打开了DSEEHX,WH-XM3的处理效果也没有Bose干净,粗糙感还在。人声方面,WH-XM3的细节感比Bose突出,人声的位置处理也要比Bose好。但Bose的表现也不差,人声虽然没有WH-XM3突出,但处理做得还不错,还原自然且不会有生硬的干涩感,这样的效果也很适合流行乐。▲歌手:林奕匡
专辑:《SongsofLove》
格式:24bit48kHzHi-ResFLAC
设备:NW-ZXA▲歌手:许廷铿
专辑:《MiraculousJourney》
格式:24bit48kHzHi-ResFLAC
设备:NW-ZXA转换到高规格音源和高品质传输模式之后,WH-XM3的优势就被放大了。受限在SBC模式上的Bose未能还原出AAC模式下的好表现,信息量不足让整体表现变得粗糙。虽然落差感不算太大,Bose的表现也比QC35II要成熟不少,但跟WH-XM3比起来还是有明显的差距。换上Hi-ResAudio,并改用LDAC连接的WH-XM3,才能解放完全的播放能力。切换到这个模式后,你会感受到WH-XM3在处理方面的细腻,这个部分不会有声音的混杂感,很纯很干净。歌曲中的停顿确实能够听出WH-XM3的功力,在高信息量的基础下,WH-XM3确实能展示出比Bose突出的细节感,声音的细腻程度和完成度都也比Bose高。所以,如果你常用的是WALKMAN等支持高规格传输的播放器,又或者是支持LDAC等高规格蓝牙传输编码的Android手机,选择WH-XM3能够保证听感;但如果你的主力播放设备是iOS手机的话,那在AAC模式下表现更好的Bose,才是适合你的选择。实力更强,压力更大经过一轮体验和对比之后,我们能从Bose身上看到Bose的进步。和BoseQC35II比起来,Bose拥有更强的降噪效果,用户也自由地调整降噪效果,让降噪体验变得更细腻和人性化。与此同时,Bose也增强了Bose的降噪处理能力,降低了底噪对整个降噪效果的影响。它终于可以取代QC35II,和降噪增强了4倍的WH-XM3比个高低。而且,Bose在降噪上确实要比WH-XM3再好一点,真正实现消除噪音的目标。要是Bose未来能优化一下10级降噪下的体验,降低降噪对耳朵的压力,那Bose的体验则能更完美。声音方面,Bose这次提升了Bose的单元质量,让Bose在AAC模式下也能输出更好的声音,也让它在声学表现上,也拥有足够的实力和索尼WH-XM3对比。虽然,它在声音规格和传输质量等方面和索尼还是有一定的距离,但要应付只用流媒体来听歌的普通手机用户已经足够了。不管怎么说,Bose都是一款综合实力很强的无线降噪耳机。如果你是使用流媒体的iOS用户,那Bose会是一个比WH-XM3合适的选择。但从另一个角度看,Bose的发布还是迟了一些。眼看着WH-XM3也即将进入更新期,它将要承受的压力比BoseQC35II还要多一些。要是Bose还要用Bose来打两代WH-X的话,那索尼和Bose最后谁胜谁负,也很难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5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