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减弱器 >> 减弱器介绍 >> 手机天线的演变从外置到内置,再到5G时代
最近,我看到有一些小伙伴在讨论手机的发展趋势,其中有人提到,现在的手机功能越来越强大,体积却越来越轻薄。他们对比了早期大哥大的砖头大小和现在的手机,发现了一个明显的区别:大哥大和早期的诺基亚功能机都需要依靠一条突出的天线来打电话,而现代的手机则看不到这样的天线,但信号却更好,网速更快。那么,这个变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今天,我就来和大家聊聊手机天线的演变历程。
在80年代,移动电话还像手提箱一样大,配备有一条长长的外置天线来接收信号。那个年代的移动通信网络还不发达,只能依靠这条长天线来收发模拟信号。然而,摩托罗拉早在之前就研究出一套手机天线结构,但一直用于战地通信使用。随着手机市场的不断变小,摩托罗拉做出了第一台手持无线电话,并配备了经典的外置天线,大大减少手机内部元器件对信号的影响,从而提升了手机的无线通信性能。
很快,其他手机厂商也根据这种方式制造出了各种外置天线的大哥大手机。这些外置天线又长又碍事,一不小心弄断了,就意味着手机的信号变差了。为了更好地收纳天线,各手机厂商纷纷推出了各种创新设计,如拉杆伸缩天线、金属螺旋天线、旋转天线等,甚至还做出了可以拆卸的外接天线,用于打卫星电话。但好在那时手机网络发展到了2G时代,频段有所提升,因此手机天线也就可以做短小一些。
然而,尽管天线设计越来越短小,但仍然存在物理缺陷。于是Hagenuk公司用流线型的设计将天线内置在了手机内部,成为第一款内置天线的手机。虽然这种设计只支持GSM的1G频段,但其影响力不可小觑。随后,诺基亚将体积小、频带宽、SAR值低等的平面倒F天线内置在了Nokia手机上,结果全球狂销1.5亿部,从而开启了内置天线的新时代。
进入3G时代后,虽然外露天线可以被做得更短更小,但在内置天线手机的面前逐渐被淘汰。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外露天线完全消失。它们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存在,被集成在了手机内部。除了通信天线外,现代手机还添加了Wi-Fi、蓝牙、GPS、NFC等各种首发信号的天线。
在智能手机初期,大多数手机都使用FPC天线。例如,iPhone初代到iPhone3GS都是使用这种工艺。然而,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和轻薄化趋势的加剧,新的LDS天线应运而生。这种工艺只需使用激光刻制的天线,就能省去了占用空间的天线板,让当年的智能手机做得非常轻薄。苹果的创新不仅在交互设计和外观上,还体现在天线工艺上——将天线与不锈钢金属中框整合在一起,很好地平衡了天线与手机的外观设计。
然而,这种设计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只要手握持手机顶部或者底部,信号就会减弱一下。于是有大聪明就发问了,当时iPhone4边框底部那“小黑条”就是天线吗?其实并不是,那只不过是纳米注塑条,只是起着两条天线的隔断作用。后面苹果在iPhone6这种全金属手机上我们还能看到它背部上下都有一条“白色线”,其实那也是起着分割天线的作用。
随着5G时代的到来如今在全面屏的普及下为了不影响5G信号手机厂商们甚至还将流行且有质感的金属背部换成了玻璃或者陶瓷可以说全面屏的普及和5G时代的到来给手机天线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而未来的手机或许会采用更多元的内置天线设计来确保信号的稳定传输和接收因此未来的手机可能会采用更多元的内置天线设计来确保信号的稳定传输和接收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