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减弱器 >> 减弱器介绍 >> 流动性冲击利率衍生工具和商业银行期限转
作者简介
辛兵海,经济学博士,河北经贸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张琳,经济学博士,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内容摘要
基于—年沪深股市37家上市银行半年度非平衡面板数据,本文以久期缺口反映银行期限转换程度,实证检验使用表外利率衍生工具对银行期限转换功能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利率衍生工具的使用具有减弱流动性冲击对银行期限转换负向影响的调节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多元化银行组组内和资本充足率较高的银行组组内,利率衍生工具调节效应更为显著。本研究证明了使用利率衍生工具对商业银行的积极影响,为进一步发展利率衍生品市场提供证据支持。关键词:流动性冲击 利率衍生工具 期限转换中图分类号:F 文献标识码:A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具有一定政策启示意义。第一,应积极推进基础利率衍生工具市场发展。利率衍生工具不仅有助于丰富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手段,增强银行经营稳健性,还可以有效缓解流动性冲击对银行期限转换功能的负面影响,降低流动性冲击对实体经济的不利影响。借助于表外利率衍生工具的使用,商业银行金融中介职能得以更有效发挥,为实体经济注入更多流动性支持,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第二,为充分发挥利率衍生工具的积极作用,应优化利率衍生工具定价机制,丰富利率衍生工具种类,并在交易、清算和风险控制等多个环节促进利率衍生工具市场的发展。此外,应扩大市场参与主体范围,引导中小银行开展基础利率衍生工具交易,提高利率衍生工具市场流动性。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应注重资本充足率监管和衍生品监管有效配合。本文研究表明,表外利率衍生工具在资本充足银行组可以发挥更显著的调节作用。在筛选审批利率衍生工具使用资格时,应强化对申请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审查;同时,对已使用利率衍生工具的银行机构资本充足情况进行动态监测,促进利率衍生工具功能更有效地发挥。第三,商业银行应合理使用金融衍生工具。与区域性银行相比,多元化银行使用利率衍生工具能够更为有效地缓解流动性冲击对期限转换的负面影响,一个重要原因是多元化银行拥有更为完善的风控体系。包括利率衍生品在内的各类金融衍生品具有“双刃剑”属性,使用得当可以帮助银行对冲风险和调节流动性,但使用不当则会带来大量风险。因此,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情况,稳步开展利率衍生品业务,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与风险管理体系,促使金融衍生品更大程度地发挥其积极效应。关于我们
《国际金融研究》创刊于年,是中国国际金融学会会刊,主管单位为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主办单位为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国际金融研究》是在国际金融领域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学术期刊,立足于金融,特色在国际,关键是理论深度及学术前沿。本刊连续多年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京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中国社科院)等权威评价体系,是首批入选《FMS管理科学高质量期刊推荐列表》的四本金融类期刊之一。年,本刊入选“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人文社会科学)”,在最新颁布的金平果RCCSE《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第六版)中,本刊获评“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本刊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的全国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期刊”之一,是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本刊采取网上投稿,投稿指南请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