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弱器

导弹的起源二战德军超越时代的ldquo

发布时间:2022/6/16 17:44:15   
南京白癜风皮肤病研究所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905/9407782.html

V-1导弹是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研制的飞航式导弹,是世界上最早研制并用于战争的导弹,曾被用于袭击英国、荷兰和比利时。因为其造价低、容易生产,V-1被德国军方寄予厚望。它强大的毁灭性也给英国民众带来了恐慌。

不过,V-1导弹飞行速度慢,飞行高度低,而且容易被拦截。很快,纳粹方面又拿出了第二款“复仇武器”,这就是人类第一款弹道导弹——V-2导弹。它的出现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发展轨迹。

作为最终生产出来并投入大规模实战的武器,V-1在导弹发展史上起着开拓者的作用。从二战时的V-1、V-2型导弹起步,今天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已经形成了两个巨大的家族,各自拥有着众多的成员。

作为人类目前威力最强的武器,导弹的出现和使用极大地改变了战争的时空观念,给现代战争的战略、战术带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本期节目为您讲述:《导弹的起源:二战德军超越时代的“复仇武器”(下)》。

英式“被动防御”

因为可靠性很差,V-1飞弹有时候会极大地偏离目标,有时又会熄火,这些连德军都不可控的因素导致英军疲于奔命。为了拦截这些神出鬼没的纳粹导弹,英军组织了大量的雷达站、高炮团以及对空监视哨,专门用来提早预警来袭的V-1导弹。

因为V-1带来的威胁以及对各种名胜古迹的破坏,时任英国首相的丘吉尔愤怒地希望军队解除这种单方面威胁,不能总是在V-1的打击下被动防御,要把怒火烧到德国人那边去才行。

丘吉尔的想法很简单,那就是出动空军,用毒气弹回敬德军。一战后,各国表面上约定了不使用毒气弹,但是作为一种防御手段,就算自己不用,也不能没有,不然真打起来就吃亏了,因此德国实际上也储存了大量的毒气弹,比英军要多得多。

幸好空军进言丘吉尔,说服他放弃了这一踏破红线的想法,不然真的打起毒气战,德军反而更具优势。

英国人为了拦截V-1导弹,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第一道防线,就是先发制人,出动空军轰炸V-1的发射基地、生产工厂、储存仓库和运输线。

自年12月5日开始,盟军对V-1发射基地进行多次大规模空袭,到年6月,共出动轰炸机2.51万架次,在袭击中损失飞机架,飞行员名。

但如此大规模轰炸的效果并不明显,对发射基地的破坏很有限。由于V-1发射仅仅需要一条50米长的钢轨,而钢轨又很难被彻底炸毁,也很容易被修复,所以V-1仍然以一天数百枚的数量发射。德国人对钢轨进行了有效的伪装,还设置了大量的假目标,导致很多盟军炸弹都扔在假目标上面了。

轰炸唯一起到的作用就是全面破坏了运输导弹的铁路和公路,后方生产好的导弹,需要好几天才能送到发射基地。这段时间,发射人员只能等待。

第二道防线,就是海峡附近的英国战斗机。这是最有效的手段,但是操作难度也相当大。V-1飞越海峡时,速度大约是公里/小时,大致相当于英国主力战斗机喷火式、飓风式。但飞越海峡后,V-1导弹的时速会增加到高达公里/小时,超过英军战斗机的速度。

也就是说,英军战斗机大约只有6分钟的时间对V-1导弹进行拦截和射击。一旦超过这个时间,战斗机就无法继续追踪。6分钟内,要在漆黑一片的广阔海域上空发现来袭导弹,还要发动攻击,难度可想而知。

英军战斗机为了拦截V1,不惜一切代价地提高自身飞机的速度。他们拆掉了飞机所有装甲和多余的部件,甚至连后视镜都拆掉了。

有些飞行员为了最大程度地提高速度,甚至把飞机表面的油漆都挂掉了,磨光蒙皮,使用最好的航空汽油。这样,可以让飞机的时速提高20到50公里,勉强可以超过V-1导弹在海峡上空的速度,可以追上并进行多次攻击。

但是,就算如此,难度仍然非常大。首先,夜间拦截中发现V-1基本都要靠雷达引导,但地处山区的英军雷达覆盖面积有限,对V-1这样小型且在米以下低空飞行的目标追踪能力不佳。

其次,就算发现V-1导弹,仍难以进行拦截。如果在较远距离射击,在黑夜中很难击中目标。如果在较近距离射击,一旦V-1导弹被击中,巨大的爆炸往往将战斗机摧毁。仅在拦截的开始6周,英军就有37架飞机在拦截中受损,5架坠毁。

因为V-1导弹飞行速度较慢,没有制导装置,也不具备闪避拦击的能力,所以英军飞行员最喜欢的动作就是和V-1导弹平飞,再把战斗机的机翼伸到V-1导弹的弹翼下方,然后猛地抬起,用自己飞机的机翼将V-1导弹掀翻。这样,V-1导弹就会失控坠毁,不会因爆炸而殃及自身。

二战中,英军战斗机共击落了枚V-1导弹。据战史记载,一位叫约瑟夫·贝瑞的24岁中队长,一共击落60枚来袭V-1导弹。

最后一道防线就是拦阻气球网和高炮部队了。气球网没什么可说的,部署面积虽大,效果不明显,只拦截了枚V-1导弹。高炮部队是最后防线。英军有着全世界最有效的高炮部队,这是残酷空袭经历磨练出来的。

经过多次大规模调整部署,数千门高炮最终起到比较好的效果。在整个二战期间,英军高炮部队共拦截了枚V-1飞弹,大约占到德军发射总数的20%。

针对英国人的拦截,德国人很快又推出了新的发射方式,让英国人焦头烂额。他们利用亨克尔He-型轰炸机搭载V-1导弹,从空中进行发射,每架飞机可以挂载一枚V-1导弹。这种发射方式能让V-1导弹在任何地点发射,从多方向冲破英军现有防空网。

英国空军被迫扩大巡逻范围,在海上四处寻找德国轰炸机,但这几乎是无法完成的任务。在7个月内,德国人成功从飞机上发射了枚飞弹,而英国人能做的就是击落了16架德军轰炸机而已。

为了找到V-1的巢穴,盟军派出大批飞机对欧洲大陆实施航空侦察,终于发现了隐藏于法国和比利时境内的多处V-1导弹发射阵地。

盟军的轰炸机和攻击机对这些目标进行了定点清除,一个个导弹发射场在爆炸声中被夷为平地。更关键的是,一大批V-1导弹的军用仓库也被炸弹命中,库内的武器几乎全部炸毁,V-1带来的威胁也因而迅速减弱。

年6月6日,也就是V-1导弹投放使用的前一周,盟军在法国西部海岸诺曼底登陆成功,随即开始向法国内陆挺进。那些之前部署在海岸线的V-1发射场被迫开始向内陆的丛林地区转移。

此后,随着德军在法国的全面失势,V-1已经找不到够得上射程的发射地点。至此,被德军寄予厚望的V-1导弹终于完成了使命。

真正意义上的“弹道导弹”

至于V-2导弹,更是划时代的超级产物。盟军一直把V-2导弹当作最大的威胁之一,出动庞大轰炸机群四处搜寻轰炸,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甚至出动特种部队和伞降部队偷袭V-2基地。这种轰炸和袭击持续了整整一年,直到纳粹投降。

尽管V-2导弹在二战时期有应急的意味,但其最初的研制工作早在年就已经开始了。早在希特勒上台前的年,德国就已经开始研制大型液体火箭。

当时的德军上校瓦尔德·多恩伯格招募了后来名震天下的德国火箭之父——冯·布劳恩。

在到年的8年时间里,多恩伯格与冯·布劳恩的研发团队进行了多种小型火箭的测试,开发出A-1、A-2、A-3、A-4四种型号的火箭,而最终的A-4火箭就是后来正式定型的V-2导弹,在年10月3日宣布研发成功。

当时的发射记录是这样记载的:

“随着点火命令下达,火箭喷口出现一股浓烟。发动机推力开始增加,按照预定程序,3秒钟后发动机推力达到8吨。尔后推力逐渐增加,直到把A-4推离地面。上升41秒后,速度达到每秒2千米。54秒后,发动机按程序停车,火箭开始自由飞行,最大速度千米/小时。最后,火箭上升到85千米高,飞行距离千米,距目标4千米。”

这是火箭及航天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

多恩伯格在当天夜里举行的庆祝会上发表演讲时兴奋地说:“我们的火箭进入了太空,并且首次利用太空为地球上的两点架起了桥梁,这是宇宙航行新纪元的曙光。今天,年10月3日,是人类旅行乃至太空飞行新时代的第一天。”

年7月7日,希特勒在空军元帅戈林的推荐下,在东普鲁士接见了多恩伯格和布劳恩博士,并且观看了导弹发射的纪录片和模型。

希特勒对导弹的研究相当满意,授予布劳恩博士名誉教授的头衔,并且下令加大投入。导弹随即开始量产,但是遇到了和V-1相同的投产困难,最终在年才将产量提到一定的规模。

年9月6日,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正式起名为V-2导弹,并且开始空袭伦敦。

从年9月6日到纳粹战败的年3月27日,德军共发射了枚V-2导弹,其中有5枚攻击英国本土,枚攻击比利时的安特卫普、布鲁塞尔、列日等盟军控制的重要港口和集结点,另外还有枚用于各种试验、改进和训练。不过,V-2导弹造成的损失并不太大,作战效能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水平。

据统计,V-2导弹只有约75%飞到目标30公里范围内,只有45%落在10公里范围内,如此大的偏差,攻击效果自然很有限。

以攻击英国的多枚V-2导弹为例,仅仅造成英国死亡人,重伤人,击毁了大量建筑物。攻击比利时的V-2导弹造成人死亡,伤者数万。平均一枚V-2大约造成2人死亡,这个效率还是偏低。误差太大,导致V-2只能采用和V-1同样的攻击方式,进行没有目标的战略轰炸。

如此大的误差,主要还是V-2导弹自身特点决定的。和以类似于飞机进行水平飞行的V-1巡航导弹不同,V-2导弹是真正意义上的弹道导弹。

V-2长约13.5米,直径约1.7米,发射全重13吨。导弹垂直发射,由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动,燃烧工质为液氧和甲醇,其弹道最高点距离地面约公里,已经完全飞出了大气层,能把1吨重的弹头送到千米以外的距离。

发射时,火箭先垂直上升到24-29千米高,然后按照弹上陀螺仪的控制,在喷口燃气舵的作用下,以40度的倾角弹道上升,也可由地面控制站向弹上接收机发射无线电指令控制。

1分钟后,火箭飞到48千米的高度,速度达每小时千米。此时,无线电指令控制系统指令关闭发动机,火箭靠惯性继续上升到97千米的高度,然后以每小时大约千米的速度,大致沿抛物线自由下落,直到击中目标。

V-2导弹的制导系统跟V-1大体相似,不同的是增加了陀螺姿态仪和加速度传感器。

前者用来测量导弹的飞行姿态,保持导弹发射方向。后者用来掌握导弹的即时速度状态,控制导弹在规定高度转向。到了预定时间和高度,燃料供应器切断燃料,让导弹失去动力下落。

由于V-2导弹飞行速度极快,必须在发射前仔细计算出一系列复杂数据,包括弹道、飞行航路和速度。在今天,可以用高性能计算机测试这些数据,但在没有计算机的当时,靠手工进行精确计算,简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即使有了精确计算,能够严格保证飞行方向和速度,仍然需要在极短时间切断燃料供应。这个时间越短越好,否则导弹的速度太快,1、2秒的误差就会造成落点数公里的巨大偏差。

受技术水平限制,V-2导弹并没有采用弹箭分离技术,整个导弹结构为一体式。所以V-2导弹发动机外装有4片巨大的弹翼,在发射后依靠这四片弹翼来调整飞行姿态,整个导弹看起来就像是一枚巨大的航空炸弹。

和V-1导弹几乎是盲射的使用方式相比,V-2导弹由于弹体空间较大,安装了陀螺仪,因此具备了一定的导航能力。一旦导弹偏离航向,陀螺仪就会操控空气舵把导弹“修正”回来,因此V-2导弹的命中精度要明显高于V-1导弹。不过在二战时,V-2导弹的圆概率偏差依然是以公里计算,所以无法打击坚固的点状目标,只能打击面目标。

由杀人武器孕育而来的航天技术

V-2导弹让盟军感到最为恐惧的是,当时无论是英国也好,美国也好,根本没有任何方法可以对V-2导弹做出拦截和预警,这一点和V-1导弹有天壤之别。

V-1导弹虽然恐怖,但是绝大部分来袭导弹都可以预警。V-1导弹的飞行速度只有公里/小时左右,而且其发动机还会发出独特的低频声波,这样英国的防空部队和雷达系统都可以有效探测到V-1导弹来袭,从而对其进行有效防御。而且,V-1发射多在夜晚,民众只需夜晚住进地下室和防空洞就可以躲避。

但V-2导弹不同。由于它采用的是抛物线弹道飞行,在最后俯冲攻击目标时的最大速度高达4.8马赫,也就是高达4倍以上音速,公里射程内的飞行时间仅有8分钟,因此根本听不到任何声响,甚至连雷达系统也无法有效探测到,因而没有任何预警。

V-2导弹攻击地面目标时,通常都是先听到惊天动地的爆炸,随后才是滚滚而来的导弹尾翼的呼啸声。这时大家才知道,V-2导弹来了。而且,V-2飞弹都是在白天发射,对伦敦的攻击都是在上午7点至9点、中午12点至2点、下午6点至7点的交通高峰期进行的。

也就是说,每一秒都可能有一发飞弹落到头上,这造成了伦敦当地军民巨大的恐慌。每时每刻都面对着死亡,且谁死谁活都是碰运气,这种巨大的恐惧就是久经战争的老兵也是无法忍受的,更不要说无数平民了。

因此,加上V-1导弹的影响,饱受轰炸4、5年之久都没有离开伦敦的市民,在战争的最后一年有到万人撤离了伦敦。

由于无法有效拦截V-2导弹,盟军只能使用大规模轰炸的办法直接空袭位于德国佩内敏德的导弹生产工厂和发射场。英军甚至使用重达7吨的“高脚杯”炸弹把德国人修建的钢筋混凝土导弹发射台炸得稀烂。

不过,一直到盟军攻占佩内敏德之前,德国一直持续对英国发动V-2导弹袭击。

作为战术武器来用,V-1和V-2作为导弹武器的鼻祖,其技术显然无法胜任。如果作为战略武器,出现得又太迟,造成的损伤又不能起到决定性作用。毕竟当时盟国伤亡已经有数百万,不可能因为这几万额外的伤亡就停止战斗。

从技术角度来说,想让V-1和V-2取得决定性的结果,当时看来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让它搭载核武器和化学武器等大规模杀伤武器,如纳粹研发出来沙林毒气。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纳粹既没有开发出核武器,也没有敢于使用化学武器,那么V-1和V-2就不能改变战争的结局。

V-1和V-2飞弹虽然没有挽救纳粹灭亡的命运,但却都是极为先进的划时代产物,也是苏美两国无法企及的。于是,在战争快要结束的时候,美苏两国都全力争夺这项技术。二战后期,美苏两国开始了对纳粹德国军事资源的掠夺。他们利用劫持的专家、图纸资料、遗留的导弹和部件,开始了现代导弹技术的研制。

这一时期研制的导弹均是从V-1和V-2导弹仿制出来的,是它们的克隆产物。即使后来自行研制的导弹也均是V-1和V-2导弹的“转基因”产品。半个多世纪以来,纳粹导弹的航空航天技术对当今技术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大战一结束,美苏双方都急着要掌握德国的火箭技术。但是按照雅尔塔密约,V-2导弹生产工厂的主要所在地佩内敏德划给了苏联托管。

美国心有不甘,为了夺得这些技术,特别制定了一个“回纹针”计划,使用特种部队抢先进入这些地区,在年5月22日到5月31日的10天之内,用了个火车皮和13艘轮船,将枚V-2完整飞弹和一切设备和半成品抢运一空。

苏联其实也制定了争夺计划,但是慢了美国人几天。苏军在6月1日抵达的时候,只看到一座座空荡荡的工厂。

获得许多V-2的成品、半成品和制造设备还不算什么,最可贵的是,美国情报单位成功地说服了包括德国军方火箭计划负责人瓦尔德·多恩伯格及开发团队核心冯·布劳恩与相关的位研究团队成员前往美国。

年9月,冯·布劳恩抵达美国,时年33岁。年,冯·布劳恩任美国陆军导弹局发展处处长。他先后研制成美国最初的一系列导弹和火箭,包括“红石”、“丘比特”、“潘兴式”导弹,其中“丘比特”C型火箭是美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的关键保障。

运往美国的V-2导弹在年3月于新墨西哥州的白沙导弹试验场得以测试。研究人员在V-2火箭上又安装了一枚导弹作为第二级,这种修改后的火箭在年于卡纳维拉尔角首次得以测试。

在亚拉巴马州亨茨维尔的红石实验场,美国成立了第一个火箭研发中心。在这里德国的科学家一共发射了67枚V-2火箭,它们成为了后来的“红石”导弹和其他很多类似的导弹甚至是“土星5号”的基石。

年,美国海军实验室发射了一枚V-2火箭,发射到数百公里的高空,用来观测来自太阳的紫外线,这也是V-2火箭第一次应用在太空研究,从此开启了太空科学的崭新一页。

此外,V-2火箭也被用来当作载人飞行的试验载具,并搭载过猴子一类的小动物升空。

苏联也并非一无所获。年夏天,苏联在德国的苏占区抓捕了一大批德国的科学家。在斯大林的命令下,年,他们和其家庭成员以及剩余的工程和制造设施被运往苏联本土,以便进行火箭的开发。V-2导弹也成了苏联宇航科技和导弹武器的基石。

年,苏联仿造了V-2导弹,取名为R-1导弹,于年在卡普斯京亚尔靶场发射,并且在伏尔加河下游建立了导弹工厂。之后大名鼎鼎的飞毛腿R-11导弹,就是在V-2导弹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

年5月25日,美国宣布实施“阿波罗”载人登月计划。冯·布劳恩成为总统空间事务科学顾问,分管“阿波罗”工程,并直接主持“土星5号”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年7月16日凌晨4点,冯·布劳恩在肯尼迪航天中心的发射控制室下令:“倒计时开始”。

三天之后,7月20日晚10时56分,由“土星5号”发射的“阿波罗11号”飞船在月球上成功登陆。

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踩出人类第一个脚印。与阿姆斯特朗通话的控制中心官员情不自禁高呼:“你踩下的脚印也是冯·布劳恩博士的足迹!”这一刻,冯·布劳恩从一个研发杀人导弹的刽子手,变成了人类航天史上的英雄。

年,他又担任了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主管计划的副局长,并兼任马歇尔航天中心主任。任期内,他完成了航天飞机的初步设计。年,冯·布劳恩因癌症去世。

(全文完)

本文摘编自《现代兵器》杂志,以及新浪网、腾讯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617.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