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弱器

究竟是谁决定了生产力的性质

发布时间:2022/10/5 13:19:09   
白癜风的发病机理是什么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90916/7467667.html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社会经济关系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总和构成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么,生产力又是由谁决定的呢?

生产力是生产要素的组合。资源生产要素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稀缺性。在不同稀缺程度的资源要素中,必有一种资源要素是最稀缺的,它决定了生产多少以及如何生产,生产力的性质最终由最稀缺的资源生产要素所决定。在物质生活资料稀缺的世界中,物质生活资料生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谁拥有最稀缺生产要素的权力,谁就可以取得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控制权,并从而获得政治上的统治权。最稀缺资源要素的所有者就是这个历史阶段中社会的统治者。围绕最稀缺资源要素所形成的生产关系,体现了社会经济性状的本质。

一、理论基础

生产力的本质由最稀缺资源要素的性质所决定,最早揭示这一规律的是中国的易学。易学以三种要素组成的模块变化反映天地之间万物演变规律,模块的性质是由稀缺爻的性质所决定。

八卦: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在乾阳与坤阴两级之间:兑,稀缺爻为阴,整个兑卦为阴;离,稀缺爻为阴,整个离卦为阴;震,稀缺爻为阳,整个震卦为阳;巽,稀缺爻为阴,整个巽卦为阴;坎,稀缺爻为阳,整个坎卦为阳;艮,稀缺爻为阳,整个坎卦为阳。

易学用《离》卦表示生产力。《易传》之《系辞》(下)第二章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图片来源:《道统经济学》第48页

离的性质为阴。阴者,承载乘者也。诸如,土地、基础设施、母也,等。《离》为培育幼苗的大地,亦是孕育婴儿的母亲。《离》卦辞道:“离,利贞,亨。畜牝牛,吉”。《离》,犹如孕育生产的母牛,是传统农业的动力,是社会经济生产力的标志。

图片来源:《道统经济学》第页图片来源:《道统经济学》第48页

二、各历史阶段生产力性质的决定者

在总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各个历史阶段中生产力性质的差异,都是因最稀缺要素性质差异所致。历史阶段的推进表现为最稀缺资源的替代,这种替代是社会价值的新陈代谢,是资源价位的提升。整个人类文明史的各个阶段因其最稀缺的生产要素的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生产力及社会经济形态。综观人类各历史阶段的社会经济,无一不是以当时最稀缺资源生产要素的性质所决定。

(一)原始社会劳动部分稀缺性

在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随着人口的增加及物质生活资料的稀缺,人们开始栽培作物和驯养牲畜来补充采集和狩猎食物的不足。原始农业的出现标志着人类通过生产活动来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的开始。原始农业生产,土地和简陋的生产工具(石器)不稀缺,只有劳动表现为一定程度的稀缺。人类的生计,一方面仍依赖于自然;一方面依靠生产劳动。劳动的部分稀缺性为这个历史阶段的基本特点。

(二)奴隶社会劳动保护能力稀缺性

当人类社会基本上能依靠自己的劳动来维持生计时,劳动成为稀缺的要素,但不是最稀缺的要素,此时最稀缺的要素是劳动与劳动成果保护的能力。因为战争掠夺是那时的一种正常的经济行为。战利品不仅有生活物品,而且包括劳动力(奴隶)。劳动和劳动成果掠夺的能力是武装。

而武装具有明显的规模效应和外部性。武装集团保护和掠夺效率远大于个体和弱小团体。武装集团头目早期可以是部落首领、酋长、领主,后来是国王以及分封下的诸侯。武装集团具有的控制力能够保护劳动和劳动成果不被掠夺。劳动和劳动成果保护能力这一稀缺要素的拥有者国王或领主,成为该社会的统治者。这个历史阶段包括整个奴隶制社会。

随着国家封建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劳动保护能力逐渐集中到中央集权的国王手中。国王提供了保护农民,以及农业的劳动生产等这一公共物品。作为回报,农民就需要向他们献贡、劳役或赋税。以劳动保护为宗旨的按人丁征收的税和费大约是土地税的7至9倍。这说明了这一时期土地虽然稀缺,但不是最稀缺,而最稀缺要素仍为劳动及其成果保护能力。这一历史时期包括欧洲的中世纪以前非奴隶制的大部分社会,也包括中国西周前直至秦朝。李建德()认为,这一时期应延伸至秦汉,直至以后的唐、宋王朝。

(三)土地社会(多称封建社会)的土地稀缺性

中国秦、汉至唐、宋,是由劳动保护能力稀缺性社会向土地稀缺性社会过渡时期。随着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和农产品增长,人口逐渐增加,劳动力相对增长速度加快。相对于劳动边际产出,土地的边际产出日益提高。这必将导致土地真正成为最稀缺的生产要素。与此相对应,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农产品可自由交易和农民可自由迁移,形成了封建私有制。相对明晰的产权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劳动投人增加刺激了人口增长,人均资源的下降提高了土地的稀缺性。尽管新王朝均田政策可一定程度降低土地稀缺性,但封建强权豪夺和超经济强制却加速了土地集中,又增加了土地的稀缺性。劳动剩余征集的标准逐步从人丁向田亩转变,意味着从劳动与劳动保护的稀缺性相结合向劳动与土地的稀缺性结合转化。唐初尚能实行均田,说明土地还不是十分稀缺。但唐朝实行的人丁税与土地税并举的两税法是由劳动保护稀缺向土地稀缺的过渡。明代的一条鞭法的新税制,实行了赋役合并,以田为纲,以银代役,摊丁人田的征税法,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土地已成为最稀缺的生产要素。

土地为最稀缺要素的社会经济,较劳动保护为最稀缺要素社会经济,表现出如下特征:

1、人身依附性减弱

在劳动保护为稀缺要素的社会中,劳动者人身完全依附于统治者。而在土地为稀缺要素的社会中,劳动者不再依附于统治者,而是依赖于土地生产要素,劳动者生命权得到法律保护,主人或官户不能随意杀害奴仆和客户。

2、合约关系建立并得以发展

在宋朝之后,在全部垦田中,国有土地约占5%左右,自耕农的小土地所有制占30%左右,而出租土地的地主的土地占60%-70%。在土地与农民之间的关系最具代表性的是租佃关系。地主将自己的土地租给佃客耕种,土地的数量、地租的多少,统统记载在契约之上,为两方共同遵守。不同生产要素所有者的关系用契约的形式予以确定。地租以实物租为主,以分成租(对分半)为主,按定额租的比例分配产品。在经济较发达的地方,如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两浙地区,货币定额地租占多数,而且佃客可以将自己租佃的土地佃种权,通过买卖而转让。“田骨”与“田皮”,“田底权”与“田面权”,划分得十分清楚。

3、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土地自由买卖、农产品自由交易和劳动者自由迁移,既是经济较发达的标志,又是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的条件。要素自由流动和身份弱化下的生产契约关系的发展,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

(四)资本社会的资本稀缺性

土地生产方式创造了更高的生产率,有可能供养更多的人口。而人口的增长形成了更大的物质生活资料的需求,并由此产生了对更高生产力的压力或要求。为提高生产率而分工专业化,有关的技术改进和发明创造受到重视,生产工艺和工具不断地得到革新和改进。生产资料的重要性愈来愈突出,其稀缺性也愈加显露。

随着需求的增加,市场的发育,社会分工的细化,日益复杂的生产工具和日益复杂的生产方式被逐渐发明出来。这意味着在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生产资料日益增加。能够拥有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资料的人,在居民中的分布也就逐步下降。通俗地讲,这犹如简单工具人人具有,而复杂工具只有少数人才有的状况一样。换言之,生产资料的稀缺性日益增加了。蒸汽机这一动力机的发明,彻底改变了人畜为动力的低下生产力的状态。一场工业革命全面开始,内燃机、发电机和电动机的相继出现,成百倍上千倍地提高了生产率,凝结在机械中的资本边际生产力远远大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资本无可争议地成了生产过程中最稀缺的生产要素。

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生产也就完成了向资本主义生产的过渡。资本要素的所有者是资本家。资本家通过生产过程获得了控制剩余的权力,而且实际上得到了其中的大部分。与在任何一种私有制生产方式中一样,资本家也就成为这种生产方式中在政治上的统治者。

(五)现代社会的知识稀缺性

与大机器生产方式相适应的资本主义经济形式,从自由竞争到垄断,资本始终是最稀缺生产要素。伴随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生产过程中知识含量逐步增多,资本的边际报酬开始降低。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知识作为一种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出愈来愈高,逐渐成为最稀缺要素,社会也将进入知识为最稀缺生产要素的时代。知识成为一种独立的生产要素是与现代企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在企业组织出现以前,用来指导生产活动的是经验。经验不能等同于知识,知识是已经上升为理论认识的那些经验。

业主在企业经营管理中需应用到知识,而且是系统知识,如投资、信贷、会计、统计、交易、市场、产品营销等等,但这些知识还不是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它渗透在资本之中,人格化于资本家身上。知识是资本的一种存在形式。凡是拥有资本的人,一般都能受到良好教育而获得知识。凡是有知识的人,大都是有钱的,并拥有一定资本的人。经营管理知识是资本家的必备条件。资本所有者在社会中的分布,与经营管理才能在社会中的分布,不会出现大的分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管理职员,与一般员工无本质区分,只是按要素契约行事的劳动者,其技术与管理方面的知识从属于劳动要素,尚未成为一种独立的要素。企业中技术与管理人员还没有形成一个社会的独立阶级。

在现代公司企业中,分工愈来愈细,专业化和自动化程度愈来愈高,管理层次愈来愈多,经营网络关系愈来愈复杂,对经营管理才能的要求也大大提高。这样的专门化知识,并不是只要接受过一般的教育就能获得的,也不是拥有了投资知识就能拥有的。管理知识从资本运营知识中分化独立出来,并且与资本运营知识中仍然由资本所有者拥有的投资知识形成高度互补的关系。这时,除非企业家家族的成员本身受过职业经理人的训练,不然他们就很难在高阶层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由于家族式企业的利润,通常总能保证其成员能有一笔很大的个人收人,因此这些家族也就缺乏经济刺激,懒得在经理职位晋升的阶梯上多花时间了。即使资本家的子弟个个奋发图强,精通业务,也很难充实到所有要控制的岗位。况且,现代企业为股份制公司,股东分散、企业所有者只能委托职业经理人来经营管理企业。形成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这本质上反映了管理知识作为一种新的独立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出现,其基础是资本分布与经营才能的分布的不一致,以及拥有投资知识的人,与拥有管理知识的人的分布的不一致。知识作为独立生产要素的标志,是职业经理人成为社会的一个阶层,并完全市场化以及知识产业化。

知识成为独立的生产要素拓展了教育的功能。教育由原来的政治功能转变为经济功能。企业职工在职培训成为企业制度的一种安排,主要为企业培养人才的普通高等学校的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特别是工商管理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得到普及性的发展。知识不仅以独立的要素分享企业剩余,而且知识生产的场所终于超越了非营利组织范围,不仅老的以知识为最终产品形态的企业,如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电商平台等得到了更大的发展,而且一类新企业,如各种发展研究所、广告公司、咨询公司、产品设计事务所等,纷纷涌现。它们主要依赖知识投人,其产出同样是知识。知识要素独立于机器大生产而获得了具有剩余性质的收益。与此相对应,在产业资产中技术人股、专利入股逐渐普遍。在这些场合,知识具有了资本的形态,而且成为全社会的需求与供给行为。一个以知识要素的重要性,逐步替代资本要素重要性的新的历史时代开始了。

要素替代发生在历史各个发展阶段,从各时期稀缺要素的更替中,可以观察到社会经济形态的演进轨迹。

三、历史各发展阶段间生产力性质决定者的更替

每个历史阶段的社会经济结构所表现出的特性,最终是由当时最稀缺的生产要素所决定的。最稀缺要素量的多少和质的高低,决定了生产力的大小和性质;最稀缺要素的所有权关系,决定了社会经济制度;最稀缺要素的替代过程,就是社会变迁和结构演进过程。

劳动保护能力稀缺要素替代劳动稀缺要素,表明社会由原始的人与自然关系结构,转化为奴隶制的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两重关系结构,即由单边简单结构进化为双边复杂结构。

最稀缺要素知识对资本的替代、资本对土地的替代、土地对劳动保护能力的替代显示了奴隶社会到土地社会、土地社会到资本社会、资本社会到未来社会的演进过程。

奴隶制社会为两极结构,一极为劳动的提供者奴隶,另一极为劳动的保护者奴隶主。土地、劳动者和劳动场所固定,要素配置结构无弹性,经济行为军事化,生产效率低下,经济活动无活力。这种结构必然向具有多层次弹性和活力的封建结构演进。

封建私有制下的经济是多层次的。土地、农产品自由买卖以及劳动力自由迁移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形成不同规模层次的农业经济实体。封建社会是二层的,下层由农民组成,上层由官僚、官商和士绅组成。上层社会通过地租、高利贷和各种超经济强制搜刮下层社会的劳动剩余,以供其奢侈消费。封建经济的政治等级化结构抑制产业和商品经济发展,必然被资本主义的地位平等的市场经济结构所替代。

资本主义经济和现代经济已构成巨大复杂的系统结构。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愈来愈高,资本已渗透到每个经济环节。但资本的利润率都在下降,经济增长逐渐依靠科技进步,知识逐步成为一个独立要素发挥作用,横向经济联系强化,社会经济逐渐呈现出多元网络结构。

四、各历史发展阶段内生产力性质决定者的替代

每个历史阶段,有各自不同的最稀缺生产要素,最稀缺生产要素决定了生产可能性曲线的位置。换言之,最稀缺生产要素决定了“蛋糕”大小。为了将“蛋糕”做大,就必须增加最稀缺生产要素,或用丰富的要素替代稀缺要素,以各种措施降低最稀缺要素的稀缺性。

在劳动为最稀缺要素的社会里,为了增加劳动而增加人口,为了替代劳动力而驯养家畜,开垦荒地改进工具,广种薄收等,从而改变了劳动力与自然资源的配置结构。在劳动保护能力稀缺的社会里,暴力是这种稀缺要素的表现形式,发挥规模效应是其特征之一,降低内耗,集中全力对外,是提高劳动保护能力的主要手段。由此,国家出现。奴隶逐步得到解放成为农民,而且可以自由迁移,土地和农产品自由买卖,资源配置结构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

在土地为最稀缺要素的社会里,土地关系是社会经济关系的核心。垦荒扩大耕地面积是增加土地要素的主要方式。抑制土地集中是降低土地稀缺性的主要措施。官僚地主强取豪夺,兼并土地,往往使抑制上地集中的政策流于形式。土地兼并愈来愈强,失地农民愈来愈多。当无地农民积聚到一定程度时,农民战争爆发。农民战争实际上是土地战争,是土地稀缺性发展到极端的产物。农民战争的结果是改朝换代,土地得以一定程度上的均等化,土地稀缺性降低。而后是下一个土地兼并——农民战争——土地均等化的循环。土地稀缺引发可替代性要素劳动力的发展。为提高产量必须增加投人,而土地稀缺,只能增加劳动投人,对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刺激了人口的高增长。人口增长造成对土地需求的增加,从而加大了土地稀缺性。土地稀缺性引起劳动替代投人过量,造成劳动边际报酬递减,以至为零。农业劳动力价格走低,廉价的劳动力为工业化提供了条件,大量农业劳动力与土地分离而与资本结合,经济结构进化,国民经济转型。

在资本稀缺的社会里,资本积累机制是经济增长的轴心。为增加资本,出现了股份制的社会融资形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股份制公司,现代企业涌现。增加劳动投入,用劳动替代资本是降低资本稀缺性措施之一。劳动力包含质和量两个方面:以劳动力量的增加来替代资本,表现在劳动密集型经济中;以劳动力质的增加来替代资本,表现在技术密集型经济中。

随着文化教育的普及与提高,科技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凝结在劳动者素质中的知识成分比例也逐渐提高,劳动边际报酬也随着提高,当知识相对价格高于资本时,知识就成为最稀缺的要素。社会为增加知识要素而努力,并且以资本替代方式来降低知识的稀缺性,那将是一个知识普及的过程。

本文全部图文均为原创,其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181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