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弱器

中国古代史青铜器的制作方法与文化价值分析

发布时间:2023/4/12 11:04:49   

引言

古代青铜器冶铸技术,是我国科技史研究上的一个重要课题。这个课题虽已有不少学者探讨。

仍有若干疑难问题有待解决。这里只能根据已有成果,试作简单的概括。青铜器的制作过程,应该从青铜是怎样生产的说起。生产青铜,首先是从铜矿中提炼出铜,然后加入适量的锡(有时还有铅),熔成合金。我国很早的时候就有了较大规模的铜矿开采。《尚书》中的《禹贡》曾记述一些地区以金(铜)入贡,如扬州、荆州所贡都有“惟金三品”。《山海经》和《管子》中都说到天下有“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座,反映了东周时的情况。

近年考古工作中已发现一些古铜矿,最著名的是湖北大冶铜绿山。这处矿冶遗址长2公里,宽1公里,已清理出几百座竖井和近百条平巷,发现了大量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在矿井附近有规模较大的炼铜作坊,发现有炼炉,初步估计,光是炼渣就超过四十万吨。铜绿山古铜矿的时代,大约是从西周到汉。期学者推算,这里先后生产的制约有十万铜料冶炼出来之后,便送到铸造青铜器的作坊中去。铸铜作坊大多数不在铜矿及炼铜作坊附近,因此铜锭必须经过有组织的运输。

这种铜锭,在考古工作中曾发现过。商周时期的铸铜作坊,有的规模很大。例如河南安阳殷墟苗圃北地、孝民屯两处商代作势達址,面积都在一万平方米込上,平方北会这些遗址都发现有炉壁、炼渣、木炭、陶范以及残存的青铜器等等。铸铜时的熔铜设备,以股墟为例,有大型的和小型的。大型的有直径达1米左右的熔炉,如在苗圃北地所见,其炉壁内而已被烧熔,沾有木炭和铜渣。小型的则是种陶容器,俗称“将军盔”,其内壁烧熔得更为严重。这两种设备,都是将铜料和木炭相杂,放在里面,然后鼓风烧熔。

在郑州的商代前期遗址中发现一种陶大口尊,内壁烧熔并有铜渣,图一坩锅显然也是一种熔铜设备。(“将军盔”)剖面图熔化而得的铜水,就用来浇铸。浇铸青铜器要用范。已经发现的范,有商代以前的,如山西夏县东下冯“东下冯类型”遗存中出土的四块石范,是用以铸造铜斧的。“东下冯类型”接近二里头文化,有的学者主张是夏文化。石质的范,在商周时期仍有沿用。象江西清江吴城的商代遗址便出土了不少石范,其中制造礼器、兵器和工具的都有,是用红砂质岩石刻成的。不过总的说来,用石范铸造青铜器的是少数,多数还是用陶范。

制作陶范要经过制模、制型、合范这三道工序。制模是用泥塑成要铸造的器形。在殷墟曾发现这种泥模,上有朱笔画的花纹。花纹的凹入部分用刀雕刻,凸起部分则用泥琢好贴在模上。泥模完成后烘干,涂以油脂,用以制型。制型是先在模外敷泥,随后将模外敷的泥切割成若干部分,取下修饰烧烤,成为外范;同时按照所铸器壁形状的要求,制成内范。各地发现的陶范,相接处每每做出接榫或子母口;有的还划有标记,以便在接合时对准位置。

有些范的内壁还涂有石墨粉之类的物质。最后是合范,就是把各范拼合在一起。内外范间夹以支钉,形成型腔。拼好后,范外敷泥加固,做出灌注铜液的浇口和排出空气的冒口,即可进行浇铸。这样的铸造方法,称为合范法。较大的范,还有用夯筑做成的。殷墟苗圃北地发现有这样制造的大范,长达1.2米,是用湿土层层夯打而成,做法很象后世的翻砂。我国的合范法铸造技术十分发达,早在商代便能用来制作非常精细复杂的器物。以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尊为例,尊腹四隅有突出的羊头,上面有卷曲呈蜗形的羊角,器上还有好多繁复的扉稜和纹饰。

这样细致的青铜器,是用合范法分铸而成的。所谓分铸,是预先分别铸出一定部件,再将这些部件插在范中,浇铸时便联为一体。上面说的四羊尊的卷角,就是预铸的部件。铸作形体庞大的青铜器,也要分铸。例如现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后母戊方鼎,其鼎耳就是分铸的。东周的有些青铜器,上面用另一种金属镶嵌。制造这种器物的方法之一,也是分铸。先铸出将要嵌在器面上的纹饰,再将它巧妙地放置在范的型腔里。

在山西侯马的晋国铸铜遗址中,曾见有预制纹饰的陶范。青铜器上铸出的文字,也是先在范上做好的。过去收藏家曾藏有一件西周期卣盖的内范,上面有突起的两行文字,即其实例。中国古代青铜器又有用失蜡法铸造的。失蜡法是用蜡做成内模,古称蜡样。蜡样可以做得极为精细,受热后蜡即熔化流出,从而避免取模的困难。此法便于制造形状复杂的器物。长期以来,学术界以为先秦没有失蜡法。年,湖北随县擂鼓墩一号墓出土一组盘尊,上有立体镂空的蟠虺纹附饰,细得好似丝瓜络子。经鉴定,确定此为失蜡法的标本。

这座墓是战国早期的。年,在河南淅川楚墓中又发现了一些用失蜡法铸造的青铜器,时代为春秋晚期偏早。可见失蜡法在我国也有悠久的传统。现在我国还有少数技师精于失蜡法铸造的工艺。附带说一下,铜器不都是铸造的。商代以前的早期铜器有冷锻制成的,东周铜器有锤锻成形的,不过其质料都是比较柔韧、易于延展的红铜,而不是青铜。青铜器是一种珍贵文物。汉代人已知青铜器的宝贵。宋徽宗動機《宜和博古图》后,在皇帝的推素和提倡之下,青铜器更成为珍异的收藏品,有的一件值几十万钱,其至百万钱。

解放以前,如年。端方旧藏的·组酒器出售海外,代价是二十余万元。今天我们认为青铜器珍贵,自然不是看其价格,而是讲其在科学和艺术上的研究价值。青铜器铭文,即所谓金文的重要意义,早为众所周知。现已发现和著录的金文数以万计。其时代自商朝以迄两汉,有不少是长篇铭文。我们知道,古代典籍传流到现在的不多,特别是商和西周的更少,金文正好补充文献的不足。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传世古籍由于经过长期传抄递刻,不可避免有一些改窜讹误,引起种种争论。

而金文保持原来面貌,使人们可以直接接触古代的信息,很多地方能够对文献起到印证和订正的作用。各时期金文内容繁多,对于历史研究是非常丰富的宝藏。已有许多学者利用金文探索古代历史和社会,取得优异的成果。一些重要金文,例如商纣时的“四祀邲其卣”记祭祀典礼;周武王时“利簋”记牧野之战;成王时“皇方鼎”记周公东征薄姑;康王时“何尊”追述营建东都成周;大小“盂鼎”记对方国的征伐;昭王时“令簋”等记南伐楚荆;穆王时“班簋”记毛公伐东国;共王时“史墙盘”记周开国以来史事;厉王时“多友鼎”记对俨狁战争事迹等等。

用前人的话来说,这些金文的价值足抵《尚书》一篇。还有不少金文,内容记载礼仪、制度、分封、册命、土地转让、商贾贸易、法律诉讼等,也是十分珍贵的。有些金文,文字虽然较短,可是与其他金文联系研究,却能揭示出重要史实,有助于认识当时的社会发展。金文另一方面的价值,在于古文字学的研究。考察商代文字,自应以甲骨文为主。但甲骨文基本是卜辞,内容受占卜范围的局限,又是直接契刻在甲骨上的,结体与书写文字毕竟有差异。而商代金文是先书写好、经刻琢制范后再浇铸成的,比较接近书写的风格。商代金文数量较多,可与甲骨文及其他文字材料互为补充。

研究西周和春秋时期文字,就必须依靠金文,因为这段历史时期还没有太多发现其他的文字材料。战国秦汉的金文,在当时古文字材料中占的比例虽不很大,但也有一定的特色。研究金文,不仅可以了解汉字如何发展演进,还能看到书法的流变。今天书法家不少人精于摹写金文。除文字形体结构外,对研索古代的音韵、训话、语法,金文也是不可缺的。认为只有带铭文的青铜器才重要,这是过去的一种偏见。由于这种偏见,历史上曾有无数青铜器出土后被损毁,又造出了许许多多的伪器。

实际上,没有文字的青铜器也相当重要,在某种情况下和有字的一样珍贵。绝大部分青铜器,不管是有字还是没字。的,都是艺术品,是我国美术史上的瑰宝,是劳动人民心血的结晶。制作青铜器的匠师,是古代杰出的艺术家,遗憾的是,他们大多数只给我们留下了作品,而没有留下姓名。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青铜器,有的巨大庞伟,象著名的商代后母戊大鼎;有的小巧玲珑,如一面铜镜或一柄短剑。这些青铜器年代不同,风格各异,其形制都是匀称的,花纹都是调谐的,给人以美的感受。无怪乎国内外博物馆、美术馆都要以中国青铜器作为杰出的艺术品来陈列。

青铜器的纹饰,并不单纯是美观的图案。细心观察分析,不难体会纹饰是当时思想意识的曲折反映。从上古到周初盛行的饕餮纹,庄严肃穆。特别是商代器物上,于饕餮纹间加饰各种奇禽异兽,富于神秘气息,显然与当时的神话和崇拜有关。青铜器的神秘色彩,自西周中期以后逐渐减弱。到春秋中晚期,新盛行的蟠螭纹已完全图案化,再加上多种装饰技术,使青铜器面目一新,表现出文化思想的新潮流。战国中期起盛行云气纹,则与新兴的升仙思想有关。由此可见,青铜器既有美术史的意义,又有思想文化史的价值。

至于青铜器冶铸工艺在科学技术史上所处的地位,我们在前文中实际上已经作了回答。在考古工作中,青铜器也有特殊意义。青铜器易于推定其绝对年代,人们对其又有较多的研究成果。因此,在遗址或墓葬的分期中常可用青铜器作为断代的标尺,其应用范围相当广泛。在这种情形下,即使是残破的青铜器,有时也能发挥很大的作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404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