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减弱器 >> 减弱器优势 >> 无中生有蜻蜓之眼的形成
这是一个此前无人做出的影像作品
从无到有,历时4年创作完成
这是一个此前无人策划过的展览
从无到有,于今夏完整呈现
世界图像:徐冰《蜻蜓之眼》
展览已近尾声
这番从无到有
都经历了些什么?
年冬
某日,平日很少看电视的徐冰被法制节目中的监控画面所吸引,这些画面有一种特殊的魅力。他想到:如果谁能用这些监控素材做一个故事片出来,那将会很有意思。自此,他开始四处收集监控素材,同时向电影人请教电影制作流程。但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想法是异想天开,不可能实现,因为违背了制作故事电影的铁律;连主演都没有,故事怎么推进下去?徐冰想,那我就讲一个整容的故事,反正主角总在变脸。
年春
徐冰获得了第一盘素材,他迫不及待地放到机器里,医院后门停车场,时有零星的人出现;一位妇女提着饭盒急匆匆穿过画面,不一会儿又返回来,与从车里出来的一男子交谈,随后离开……
那时的监控没有声音,徐冰开始对着画面编故事、配对白;这可以是一个孝敬老人的故事,也可以是一起情杀案……。这次实验后,徐冰坚信这想法是可以实现的,只要有足够的素材。他开始构思故事,并继续搜集素材。
剧本文献资料
年秋
徐冰接到明年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邀请,为船坞展区制作一对《凤凰》。这个项目难度巨大,须全力以赴。电影项目又必须等待更多的素材,就暂时搁置了。
徐冰在第56届威尼斯双年展展览现场工作,(图片由徐冰工作室提供)
年夏
5月,威尼斯双年展一开幕,徐冰立刻回到电影项目中。他通过保安、电视台朋友等渠道,更广泛地收集素材并着手写剧本。一开始动笔就有了《蜻蜓之眼》这个片名。
6月底,徐冰团队把找来的监控素材梳理了一遍,内容基本都是平淡场景,人物画面少之又少,很难串联成一个故事。有人建议做一个短片,他却认定这个概念,必须是一个剧情长片才有价值。
年秋
7月中旬的一天,助理张佐在与朋友聊天时,偶然得知有个App在任何地方都能监控家里的情况。他马上到网站寻找,惊喜地发现,竟然在网络上出现了大量的监控素材。实时直播着各地的监控画面:小区、医院、超市、商场、餐馆、酒吧、寺庙、学校、美容院,甚至有员工宿舍、家庭厨房等。徐冰像发现了新大陆,看到了希望。
工作室立即购置了20台电脑,24小时撒网式地下载、保存、分类;建立素材库。《蜻蜓之眼》项目全面重启。
团队成员在密集搜录了一两个月后,出现了一种共同的感觉:出门都变得特别小心。监控将人类线性的观看之眼,变成了网状的观看之眼,得以同时看到各地同时发生的事情;原来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是不可控的,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8月中,徐冰写出故事框架。故事讲述了尼姑出身的蜻蜓——为生活所迫整容的蜻蜓——为躲避追捕整容的蜻蜓——结尾以三个不同阶段的友人为三个看似不同、实为同一人的“蜻蜓”举办的三组葬礼结束。导演牛涵介绍剪辑师蔡蕴含,尝试这种谁都没有做过的剪辑工作。
年冬
10月中,试验片初现轮廓,徐冰与工作室意识到,所涉及的画面可能会牵扯到法律责任。工作室向多家律师事务所做咨询,(后来工作室为项目设立了法律顾问)但发现在监控肖像权问题上,尚存许多模糊地带,没有哪位律师可以说清楚。
12月份,徐冰在艺术家张文超的参与下,制作了首个《蜻蜓之眼》预告片(3分44秒)。导演宁瀛和音乐人冯昊为预告片制做了许多贡献。
年最后一天推出了预告片。在推出前一小时,徐冰给他的硕博研究生出了一道思考题:“如何在没有摄影师和演员的情况下做出一部故事电影?”预告片引起艺术界对徐冰艺术重新认识的讨论和对其新作的期待。
年春
1月4日,贾樟柯导演应邀来工作室与徐冰、翟永明见面,谈正在制作中的《蜻蜓之眼》。他给电影制作提了许多建议,并充满期待。临走时他开玩笑说:“(大意)这个片子如果真能做出来,我对电影界感到担忧,感觉我们的工作都变得没有意义了。”贾樟柯在项目进行中给予许多支持。几天后,他推荐了青年导演张撼依参与《蜻蜓之眼》剧本创作。
3月5日,张撼依发来剧本初稿。故事线开始以男女主人公的情感故事为主,情节较多集中在奶牛场女工生活。徐冰、翟永明提出故事过于含蓄、平淡,立意、思想不够突出的意见。
3月16日,张撼依带着调整过的剧本与徐冰、翟永明再次讨论。新剧本贡献了男主角柯凡苦寻蜻蜓过程中的阴差阳错和变性成蜻蜓的情节。月底张撼依提交了剧本分场大纲。团队开始根据分场大纲内容,有针对性地搜找监控素材。
年夏
5月中,翟永明接手《蜻蜓之眼》剧本的主创工作,并参与制片。她希望电影不走传统的现实主义路线,而是增加剧本的实验性和寓言性。
5月18号,翟永明参考类型片,修改了五、六场戏,并将《蜻蜓之眼》作为戏中戏加入剧本。重写了监狱和自首两场戏,但后来由于找不到监狱镜头,成片中的这两场戏只好以黑屏上“三年以后”的字幕代替。
团队在网络上广泛搜集素材时再次发现,团队成员“葛宇路”的名字已做为一条路名不仅在百度地图上出现,而且也出现在谷歌地图上。后来“葛宇路”现象引发社会热议。在参与影片制作过程中,葛宇路创作了与监控相关的行为作品《对视》。
5月30日,由于前两版剧本与徐冰及团队意见不一致,翟永明重新架构了剧本结构。舍弃了原剧本中的工厂女工群像,将材料集中到蜻蜓和柯凡的命运上。开始在剧本中加入女性主义视点,更多地探讨社会上以颜值作为标准的各种现象,并将柯凡的形象重新处理和加以理想化描写。柯凡不是变性,而是整容后变成蜻蜓(是否变性由观众想像)。以期与蜻蜓本真的内心合为一体。新剧本放弃线性叙事,改为上半场为蜻蜓视角,下半场为柯凡视角,以大量的话画音带出故事及主题。
5月31日,贾樟柯推荐了住在台湾的法国剪辑师马修MatthieuLaclau(年获金马奖最佳剪辑)担任此片剪辑。
年秋
7月29日,经过近两个月的慎重考虑,马修接受了这个极具挑战的工作。此时团队的目标仍然是能把故事讲顺,马修为此做了许多影视方面的研究。为了使《蜻蜓之眼》更像一部故事电影,开始选择了宽屏格式,抹去素材上自带的时间码等各种信息。
8月中,《蜻蜓之眼》第一个正片版本完成。成片测验后,团队发现仅用这些材料把长篇故事讲下来没问题,倒是故事讲得太顺,看下来反倒感觉不对。这时导演已经意识到,因为素材都是最写实的,电影讲述风格就不能太写实,应该与所有演出来的、追求真实感的故事大片相反。
《看电影》杂志主编阿郎来工作室观摩样片,并计划为影片提供海外推广服务。
随着影片进展,团队又遇到新的问题,项目制作的几年,也是监控技术迅速发展的几年。年行车记录仪出现并快速普及;GOPRO的出现;由于私人监控摄像头的广泛使用,年下半年,网红直播快速兴起。这些变化给“监控”概念的界定造成困难。团队有过多次讨论,这也是整个项目最费脑筋的部分。
徐冰、马修、翟永明讨论影片结构,(图片由徐冰工作室提供)
9月初,翟永明再次重新结构剧本,大的改变是增加了电脑的视角,以电脑春夏秋冬的搜索,以诗的四段方式,隐喻故事线。力求用一种间离手法,提醒观众时时意识到这是一部讲监控的电影,而不会在观影时落入对故事的执着。
年下半年,是主创团队对片子的风格去向最纠结的时期。9月9日-13日马修再次来京剪片,为寻找生效的电影语言,他尝试将“地书”符号与移动影像画面结合。
这时影片应向何方走,主创团队发生更大分歧。马修坚持要取消作者视角,翟永明主张不能走独立电影式的现实主义路线,而是往寓言电影方面去努力,徐冰的理想是找到一种无法界定的电影形式。
从年6月至年7月,团队一边获得更多素材,一边根据新素材整合及重塑故事线。剧本与剪辑之间来回修改,相互磨合。编剧只能采取剧本“倒扣”素材的方式工作。此前的剧本仅为骨架,由剪辑堆积素材——剪辑,再根据剪辑改变情节,加临时配音——再增删台词,推进剪辑。团队进入一种从未有过的电影制作方式,直到完成影片。
剧本前后共有十几次改稿,定剪版本不下六、七个。c这期间徐冰几乎是没日没夜的工作,在各种可能性之间绞尽脑汁地判断着。
年冬
10月,由于团队对长期跟踪场景中人物并对其生活细节的了解,徐冰决定去现实中寻找影片中出现的、中景以上的人物,以了解他们对个人形象被监控公开的看法,并获得肖像授权。(同时制作一部纪录片)。这一工作交由张佐负责。在监视器上这些监控画面即便有卫星定位显示,但未必精确,他发现其中也存在着“网络骗局”。他兴奋于这种精密的“侦查”工作,根据所显示的定位信息、画面中人物口音、物件产地、风俗习惯等蛛丝马迹缩小范围,进而锁定监控头定位及人物所在位置。
12月,张文超加入主创团队,参与《蜻蜓之眼》正片的制作。马修开始承担更多的制片工作。他介绍李丹枫(金马奖最佳音效)为影片音效指导。在人物及环境的声音处理上,徐冰认为《蜻蜓之眼》不止是监控影像电影,也是声音文本,音效可以补充监控材料在叙事和情绪推进上的不足。
团队身赴全国各地寻访,获得影片中中景以上人物的肖像授权(图片由徐冰工作室提供)
12月5日,徐冰、张佐和纪录片制作人巩明春踏上了寻访之旅,首站是山东潍坊,他们在一个小村子里找到了第一位人物“小王”。与此同时,工作室同事惊喜地看到徐冰一行人出现在工作室的监控器中。这次走访使徐冰认识到监控与普通百姓的新关系,现在已进入了“后监控摄像头时代”。
元旦前夕,作家李陀、学者汪晖、学者刘禾等来工作室做客并观摩样片,他们对避免叙事平淡提出了宝贵意见。徐冰意识到需要补充更多的镜头量。
年春
1月14日,翟永明改动了电影结尾部份,让团队寻访情节和徐冰与被访对象进入影片。这一改动旨在出现意外的结尾,并使影片跳脱出一般剧情片,追求一种剧情片与纪录片之间的不完整。
进入春节假期,徐冰和张文超却得以更专注的继续工作,补充更具监控特点的镜头量。两位当代艺术出身的业余剪辑师,试着为影片补充一些超常规的东西。
开始正片剪辑以来,徐冰一直在考虑将宽银幕恢复到4:3格式。但这意味着要把剪辑好的每一帧都要重新来过。为此张文超先做了一段实验,保留原素材上的时间码和各种信息。这预示着影片在虚构的故事线之外,植入了多层虚实与时空关系,似乎开始找到了《蜻蜓之眼》特有的影像语言。大家都同意恢复成4:3。
2月11日,在莫非影画工作室选配音角色,由配音指导徐佳琪负责。团队反复考量影片中的“自然角色”与配假声音的关系。当天敲定了男主柯凡的配音,十天后再试女主配音和其他演员,最终女主角配音由团队成员刘永芳完成。
2月13日,工作室团队张佐、郑雅洁和纪录片摄像彭鹏,第二次在全国范围内寻访片中人物。找到了影片中的“警察”原型梁标、闫龙腾。他们并不是正规警察,而是广州某商场保安。但梁标已离职回乡,当剧组追到他老家时,他异常惊讶。看了片子后他同意肖像授权,并帮助联系了闫龙腾。随后剧组又去了海口、昆明找到医院和洗衣店。
2月23日,翟永明邀请《孔雀》和《黄金时代》的编剧李樯担任《蜻蜓之眼》顾问。李樯在剧本的提升上给予许多帮助。
3月,马修推荐日本作曲家半野喜弘出任《蜻蜓之眼》音乐制作;推荐曾为陈凯歌、张艺谋、贾樟柯等几代电影人做字幕翻译的专家TonyRayns做《蜻蜓之眼》字幕翻译。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出色的字幕翻译家并不懂中文。
进入调光阶段并不顺利,第一家公司无法理解这部影片的特殊之处,几乎是把影片往流行电视剧的品味上拉,只好终止合约。
3月21日,幸运的是找到了谢霆锋旗下的调光公司。调过近百部电影,并仍抱有探索热情的调光师张亘出任调光。
3月25日,翟永明邀请高男高音歌唱家肖玛演唱她写的主题曲《眨眼之间》。肖玛用高男高音逼近女高音的音色,成功演绎了柯凡整容后的情绪及声音。
3月28日,音效的调整基本完成,进入混录阶段。各种因素之间需要找到一种能相互生效的最佳的“度”。这期间徐冰往来于调光公司、音效工作室和以艺术家张永基为主的修图、字幕组之间,他对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年夏
4月《蜻蜓之眼》获得来自澳大利亚白兔画廊的万人民币的支持,这也是此片唯一的赞助。
4月22日,徐冰给TonyRayns的回信中写到:“剪辑过程中,试图使用能反映监控特殊视角的镜头,监控镜头设置的目的只是为了更全的覆盖对象信息,没有一丝审美的意图。与专业摄影师的出发点本质上不同。专业摄影受摄影史训练的影响,表现出程序化“讲究”的推、拉、摇、移取景,好到了有些无聊。即使是有意反“经典”也会暴露出打破常规的意图,弄不好沦为“故意”,(艺术最忌讳“故意”)但当我们完成修图和调色后,监控的特点减弱了。”
“‘故事主体与监控主题的关系’你指出的很好,因为表面像是在讲一个“无关的故事”,但实际很有关系,即图像时代表象与实质(真实)的错位与距离在哪。中国有句老话“声东击西”,这说的是一种战术,也是中国人的一种方法。”
已交给电影节后,徐冰还在反思和推进《蜻蜓之眼》更多的可能性。
4月26日,在新一轮的推进中,由于多人意见不一致,对电影结尾部份又进行了数次调整。删除了寻访情节,最后,结束在“假作真时真亦假”的对话上。以此对电影主题作了一次修正。
整个四月,一次又一次的看片、讨论和修改。此时部分国际影评人已开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1529.html